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管制与我国出口企业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冠丽 唐香玲

  摘要: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管制越来越严格,这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从出口经济的结构和层次等方面分析了环境管制政策带给我国出口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一些宏观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管制;创新;政策引导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最早于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准备期间提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环境问题开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日益显出其重要地位,环境与贸易在现实中日益激化成为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环境管制应运而生。随着全球范围内一些环境管制措施的出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出口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管制对一国出口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损害其竞争力。以WALLEY和WHITEHEAD(1994)为代表的观点是,随着环境成本的增加,企业的收益会减少,从而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环境与竞争力的双赢。国内舆论也普遍放大了进口地出台严格环境标准的“利己性”这一点,而忽视环境管制有利于激发我国出口企业创新,促进出口产业升级的客观作用。
  本文结合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现状来探求环境管制对我国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探讨新形势下对出口产业的宏观引导政策。
  
  二、推动我国出口企业进行创新的作用力分析
  
  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中的大部分如采掘业化学原料和其他化学产品等对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当这些企业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国内国际环境管制时,环境成本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创新是企业应对管制的必然选择,理论上有以下几个因素客观上会促使出口企业进行创新。
  首先,从出口企业与环境管制国政府的之间的博弈过程来看,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是不断促使我国出口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之一。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环境标准从而限制或禁止进口会大大减少出口企业的销售额,甚至使企业丧失已占领的市场。但严峻的市场形势会使企业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面临危机时能才有最大的动力发挥潜能进行创新。以我国冰箱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例,由于《国际保护臭氧层国际环保公约》的实施,1993年我国出口的冰箱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所得收入上都比前几年有大幅度的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是1988年的34.2%和21.3%。但该公约又促使我国许多企业,进行大量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努力打造“绿色冰箱”。结果是1994年和1995年我国冰箱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量的增长百分比率分别是115.5%和67.7%(来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其次,从出口企业与同一市场中竞争者的联系上来说,竞争必然会带来创新。面临环境管制的企业,由于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会带来产品成本的上升。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优势――价格因素便会被削弱,加大了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存在创新预期,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便成为了企业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Porter与Vander Linde在1995年提出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双赢”观点提到了这点,认为环境管制会给企业带来“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即严格的环境管制能够促使企业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这些为企业带去了高收益,并能补偿企业的环境和创新投入。同时,较早接受环境标准而进行创新的企业能主动进行新产品的市场渗透,积累“先下手为强”的优势,企业提高竞争力。
  最后,就需求方面而言,从企业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关系上来看,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偏好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随着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高,对产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更愿意支付较高价格购买那些绿色环保产品或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这构成了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为企业提供了转嫁环境成本进而消化环境成本的空间。1999年欧共体的调查显示,67%的荷兰人和82%的德国人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到环境污染因素。因此,企业推行差异化战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来应对消费者需求是我国出口企业扩张市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面对环境管制,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
  
  环境管制存在的几种作用力会促使企业对进行创新战略反应,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某项环境管制标准出台导致企业甚至相关行业发展出现危机的实例也不胜枚举。由此来看,上文提到几种作用力发挥效用是否存在一定的转化条件?应如何看待环境管制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如何最大化发挥环境管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积极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
  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分布来看,我国的出口产业多为环境敏感型行业。一段时期里,我国纺织业、采掘业化工业和金属制造等产生大量“三废”污染的行业的出口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大部分。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则主要集中在以高科技产品为主的清洁产业。与清洁产业相比,环境敏感型行业在面对管制时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如果不进行出口产业优化,我国出口行业将受到环境管制的持续冲击。
  我国的出口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了65%左右,而中小民营企业占到了80%。创新的各阶段均存在一定风险,这些企业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厌恶者。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企业创新很难进行。而我国过去一直推行“抓大放小”政策,对国营中小型企业的科研资金投入少,而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又导致民营企业无法拿到风险资金用于创新。因而改变创新环境是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重点。
  能在管制中取得“先动优势”,就要求出口企业和企业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战略眼光,能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市场渗透。而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的出口企业一方面安于现状,对环境管制标准变化趋势不敏感,没有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无序的恶性竞争又造成了企业利润率低下,资金积累少,短期抗风险能力低且无力顾及创新和持续发展。2007年5月美国提高进口玩具的安全标准致使我国玩具代工企业大规模关闭就是我国出口企业低成本加工贸易的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严格的环境管制既有促进出口企业发展的一面,也给出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要化挑战为契机,关键在于最大化发挥环境管制对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改变出口产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完成出口产业的升级。同时,要在国内国际营造有利出口企业创新的环境。当前出口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的短期因素,企业已无法靠原来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结构维持生存。这也正是国家引导企业进行优化和升级,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受环境管制制约问题的最佳时机。经济结构优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出口经济进行政策干预势在必行。
  
  四、对引导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管制的政策建议
  
  (一)制订和深化鼓励发展清洁型和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
  国家应对现存的出口企业给与政策扶植,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产业政策工具来帮助这些企业克服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同时,应该利用政策逐渐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落后产业淘汰和清洁产业的发展。新的产业政策制订后要落实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以确保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二)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
  中小出口企业在环境管制浪潮中势单力薄,抗风险能力低,通过创新完成产品升级往往存在许多阻碍。对此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如引导建立行业研发投资基金,尝试放宽对投资科技的外国资本的限制等。同时,国家应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以拓宽企业酬资渠道,促使企业提高短期抗风险能力,从而鼓励企业走出困境。
  (三)国家应落实首购政策,深化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
  日前财政部颁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此次政策的出台,将激励国内的生产企业更多地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密集型行业将会从中大为受益;也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产业,促进出口产业的优化。许多发达国家历史上也采取过类似政策,如日本在振兴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时期,政府对这些产业进行保护性采购。如今,汽车和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日本的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实际中国家应深化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对各级政府和公共团体的监督,促进首购政策尽快全面落实。
  (四)国家应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环境标准的协调和制订
  我国出口企业作为个体,经验和资金有限,谈判能力低。我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做法和先进的技术,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研究,为我国出口产业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应该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会议及环境立法活动,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环境和贸易的讨论和谈判,为我国出口企业争取正当的权利,促使其尽早变被动为主动,使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环境管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却也可以转化为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出口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结构第一次转变,出口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实现向高科技清洁型方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充分发挥经济职能,抓住当前机遇,利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引导出口企业进行创新和升级,为我国出口经济转型创造适宜的国际国内环境。
  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是危机也是契机,升级的阵痛过后出口经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名望.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
  2、许士春.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傅京燕.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王斌义.国外关于“波特假说”的论争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7(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