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研究更为关注。本文从金融发展理论、对外贸易理论出发,对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影响机制进行阐述,为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理论分析
  
  一、金融发展理论研究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即研究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金融制度变革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概念最早由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提出,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的变化。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确定了衡量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工具结构比率、金融中介比率等,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1973)和爱德华・肖(1973)各自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从制度层面拓展了金融发展的含义,指出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放松管制、金融深化的过程,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博迪和莫顿(1995)完整系统地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论,将金融基本功能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支付清算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信息提供功能及监督及风险管理功能。金融发展的功能观是金融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破。国内,1989年白钦先教授在其编写的《比较银行学》中提出了“金融倾斜及其逆转”的概念,将金融功能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功能(即服务和中介功能);主导功能(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规避功能)以及派生功能。周小川博士(2004)提出了金融生态,即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它包括金融总量的增长、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效率的提高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同时显示金融发展是其功能不断完善,结构和效率不断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
  二、对外贸易理论研究
  对外贸易严格来说又称“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指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成本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各国基于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分工及贸易将实现双赢。相对成本说将劳动假定为唯一的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新古典贸易理论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在生产结构中引入了多种生产要素,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票赋理论,即一国的资源禀赋将决定该国的生产分工及贸易模式。而萨缪尔森在后期模型中引入了偏好、技术和要素享赋等外生变量,进一步促使比较优势得以系统的模型化,成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新贸易理论阶段指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以及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大量产生对传统贸易理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该阶段摒弃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关于国际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并强调一国的后天优势及其在新情况下的具体应用。
  可见,比较优势始终贯穿于对外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一国信贷规模和融资水平都会成为该国比较优势的来源,即金融发展水平也会对一国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
  三、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制度因素
  金融制度指资金融发展的体系或系统。金融制度建立的原则是竞争效益、规模适度、安全稳健、公开、公平和公正及真实可靠。
  Kletzer和Bardhan(1987)最早用模型说明了国家比较优势是如何依赖于金融(信贷)制度的。在该模型中,各国信贷优势的差别就会影响该国产出的比较优势,决定该国出口中间品或最终品。在存在主权风险情况下,如果国际信贷市场存在国家贷款风险的话,那么声誉较差的国家(如乙国)比起声誉较好的国家(如甲国)面临着更高的国际信贷市场贷款成本。则甲国就能使用更廉价的资金,专业化生产复杂的、需要较多流动资金的贸易制造品,从而在生产最终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则专门生产中间产品,最后信贷市场处于劣势的乙国将出口中间品,进口最终产品,从而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所以,金融发展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能以较低的利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并在制成品的生产方面比金融落后的国家来说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2.金融技术创新
  金融技术创新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金融技术创新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风险。
  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企业生产和销售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不仅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种制度作保证,金融技术创新为企业筹措和运用资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向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大规模投入融资,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投资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促进了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
  3.金融风险分担
  金融市场对对外贸易风险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通过保险机构转移风险。现代金融系统中,在国际贸易风险中,进出口商的汇兑风险、价格风险、货物运输风险、都可以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通过银行机构来规避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一种为银行信贷担保,另一种为信用证结算。通过套期保值工具转移风险,主要是指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等规避汇率风险。随着金融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会不断增加,功能会不断完善,这有利于转移国际贸易中不确定的汇率和价格变动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金融发展资源配置
  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发展对于一国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一国的资源配置情况必然会影响其产业分工生产进而影响其对外贸易。
  “银行主导型”观点认为银行金融机构在动员储蓄、发现投资机会和执行公司治理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银行利用利率政策使闲置的生产要素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销售、产出和储蓄都随之增长。同时,动员储蓄可创造更多金融工具,它们为居民带来了获取分散化证券的机会,也将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使之投资于规模效率更高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资源重新配置方式。
  5.金融发展对汇率的调整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假定其他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状况未发生变化,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贸易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出口会下降;相反,如果本币贬值将会提升贸易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
  不同金融政策指导下的汇率(制度)是不相同的。金融抑制政策指导下的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由政府进行管制往往是高估的。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深化,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该过程中,汇率将变得更富有弹性,且更接近于均衡汇率。日本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届时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打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中国大量进口他们的商品。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汪浩翰.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阐述及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2]曲建忠,张战梅.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1).
  
  注: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对外经济与贸易项目(S-B-09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2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