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军龙 魏春雨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体现的是城市历史上的片段,它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特点的保护以及开发意义的分析,以长沙市太平街为例,提出了与有机更新理论相关联的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开发模式;长沙太平街
  
  Abstrac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which to embody the history of city is a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o protect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ful analysi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aiping historical district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development mode which to be related to organic theory.
  
  Key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organic renewal; development model; Taiping road in Changsha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57-02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是在1968 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正式提出来的。2005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由于人们忽视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人类文明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和有效保护途径,导致许多传统建筑、街巷、历史环境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更新中消失,对城市产生极大的破坏,以至于体现城市特色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城市面貌趋同性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优势以及其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保护开发,成为各地政府以及专业人士不断探索的课题。
  
  1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的开发模式分析
  1.1坚持长期循序渐进的小规模“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新过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依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永久持续的过程。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坚持小规模“有机更新”原则[1]。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应进行大规模拆建的,而一种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渐进式地 修旧如旧的整治过程。历史文化街区在综合开发的同时,建筑单体上也尽量以修缮为主,即使一部分废旧建筑需拆除,也应该控制拆迁规模,以滚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建设周期短,容易被居民所认同;对街区原有肌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但总体效果不佳,尚未形成一个各系统完整的历史街区。例如商业业态较为单一,前期规划的西牌楼饮食一条街、贾谊故居扩大所新建的公共绿地、太平街完全步行等,都因为没有在一期中建设而产生了很多弊端,街区总体气氛尚未形成,政府的投资收益微薄。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建议在总结一期得失的基础上,先不作大规模的拆建,建议二期优先改造西牌楼传统餐饮街,为完善业态布局提供条件;建设停车场及步行街货运通道和消防通道,改善消费目标人群的结构并满足经营、旅游的需要;完善公共绿地及排水管网、化粪池、路灯等相关市政设施。
  1.2建立以股份公司 、社区参与、居民自助相结合的更新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若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必然会因为工作过于集中和政府财力有限,使得保护工作滞后于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加强,居民亦迫切需要参与到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更新改造之中。应尽快制定策略引导产权拥有者积极参与配合街区改造及今后维护,确定政府和私人出资费用与收益分担比例等。根据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状况,建议成立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股份公司,明确政府、股份公司、产权人、商业经营者在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运营中的责、权、利(表1-1)。
  因此,需要建立以股份公司、社区参与、居民自助相结合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让居民参与到历史街区改造的决策、规划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中来,保证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公共利益的实现。其中关键在于解决产权问题,只有通过产权明晰,才能充分调动街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的“社区合作”与“居民自助”更新机制,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财政支持,促使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的自我更新。
  1.3建立适应历史保护要求的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
  就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应当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建立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对城市土地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应该区分开对于城市历史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土地和以外的其他城市用地开发管理综合模式,即建立城市的土地开发储备制度和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区土地管理控制制度的综合土地管理模式。
  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转制和到期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进行土地开发,根据土地出让计划,将土地投入市场的机制。土地储备制度对于历史城市的有机更新和整体风貌的控制非常重要,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及其建设控制范围以外的一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实施土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两百多个城市相继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如杭州、上海、青岛等已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并已有数年的实践。在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及其建设控制范围内的土地,应采取不同的土地管理模式,即由政府对区内土地实行统一控制管理,对重点保护建筑和重要节点的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区内土地不得转让给开发商搞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尤其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土地,应坚持土地的非商业性开发出让制度。
  
  2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的开发意义
  2.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连续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纽带。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延续。[2]
  2.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会经历保护、更新、再开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是相互交替、穿插在一起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是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在城市的发展中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偏废,都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发生着迅猛的变化,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过度的城市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极大的破坏,导致体现城市特色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城市面貌趋同性十分严重。因此只有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形态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J].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96学术年会论文.
  [2] 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2007, (5):36-39.
  [3] 世联顾问.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实施策略研究.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