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40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士才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黄褐斑 方法: 用加减五白汤配合西药维生素C辨证治疗, 随证加减,30 d为1个疗程。3~6个月判定疗效。 结果:患者40例.痊愈9例(占22.5% ),显效18例 (占45.0% ),有效6例 (占15.0% ),无效7例 (占17.5%),总有效率为82.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理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72-0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面部发生黄褐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小的如钱币大小,或蝴蝶状;大的满布颜面如地图,颜色呈黄褐色或淡黑色,平摊于皮肤上,摸之不碍手。黄褐斑多对称分布于颧、颊、额、鼻、口周、眼眶周围,界线明显,压之不褪色,表面光滑,无鳞屑,无痒痛感。属中医“黧黑斑”范畴,该病主要发生于青年妇女,对面容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治疗“黧黑斑”有以下体会。
  1 病因进展
  1.1 病因不清,西医认为引起黄褐斑的因素很多,常认为与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见于妇女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及其他因素。也见于慢性胃肠疾病、肝病、结核、癌瘤、恶性淋巴瘤和慢性酒精中毒等。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冬眠灵、避孕药均可发生黄褐斑。此外,强烈的日晒、化妆品的应用也可诱发黄褐斑。黄褐斑也见于未婚、未孕的正常女性或男性,其原因不明,均可诱发黄褐斑。
  2.2 《外科正宗》:“黎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佳不泽”,认为此病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所致。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诸病源候论・面黑皮干候》日:“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皮干”。
  中医将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气血痰瘀积滞皮下,色素沉着而致;或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或脾虚生湿,湿热蕴结,上蒸于面所致;也有人认为与冲任有关,冲任起胞宫,最终上行至面部,肝郁血滞伤冲任,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致本病。
  2 病理改变
  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噬黑素细胞有较多的色素。真皮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3 临床表现
  根据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如下。
  3.1 临床诊断标准:
  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②无明显自觉症状。
  ③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女性多发。
  ④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
  ⑤无明显内分泌疾病,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⑥色素沉着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大于自身面部平均光密度值的20%以上。
  3.2 临床分型:
  ①蝶形型:皮损主要分布在二侧面颊部,呈蝶形对称性分布。
  ②面上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
  ③面下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下部、口周和唇部。
  ④泛发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
  3.3 疗效判定标准:
  (1)基本治愈:
  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1米距离肉眼看不见明显的斑点。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③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5。
  (2)显效:
  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③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5。
  (3)好转:
  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③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
  (4)无效:
  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③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
  3.4 中西医治疗:首先找到诱发因素,并加以避免,治疗相关疾病,停服口服避孕药等,避免日光照射,外用避光剂。
  临床上局部外用常用的有脱色剂、遮光剂、抗皮肤衰老剂、倒膜、剥脱疗法;中药祛斑膏、针灸法、耳穴刺血、食疗以及西医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方法,但疗效均不理想。
  辨证施治乃中医之特色,真正体现中医精髓之所在,有其证则下其药,因此历代医家在诊断治疗疾病时,就极其重视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中医治疗,多从肝、脾、肾、冲任二脉及血瘀等方面在进行辨证治疗。
  本人从2003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皮肤科门诊中对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用加减五白汤配合西药维生素C辨证治疗,年龄最小18岁,最大 55岁,平均 (36.63±6.30)岁。病程最短 7个月,最长 12年,平均(10.82±3.86)年。面上部型 13例,蝶形型 21例,面下部型 4例,泛发型2例。本方由白菊花10g、白僵蚕10g、白茯苓10g、白附子10g、白芷10g、丹参15g、当归10g、生地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肝郁气滞证,表现为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痛经或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者,基本方加枳壳 6g、制香附 6g、青皮、陈皮各 6g;脾胃虚弱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心慌,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经来延迟,经血稀淡,舌质淡,脉细者,加炒白术 10g,茯苓10g;肾阳虚寒证,表现为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斑色深褐难治者加熟附片6g,炙桂枝6g,仙灵脾10g,菟丝子10g。每天1剂,煎服2次,每次水煎取汁200 ml,温服。30 d为1个疗程。3~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患者40例.痊愈9例(占22.5% ),显效18例 (占45.0% ),有效6例 (占15.0% ),无效7例 (占17.5%),总有效率为82.5%。值得注意的是,本病与精神调节密切相关,过度疲劳、休息不足、精神负担过重时以及忧郁、精神创伤等,都可引起色素加深。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精神调节。
  5 总结
  黄褐斑不同于其他色素斑,它的成因非常复杂,治疗应该侧重于内调,不宜采用激光、冷冻、电灼等方法去斑,否则可能破坏皮肤疏基,使色素加深,色斑范围扩大。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较好,禁忌症少。但目前中医药疗法的缺点是对于中医诊治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的观察不够充分,病程长及治愈率不高,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难定,剂型需改进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黑色素的形成是酪氨酸的一系列氧化反应过程,酪氨酸酶(TYR)将酪氨酸依次氧化成黑色素此酶活性过程与体内生化过程、物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在此过程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导致色素异常而发生色素性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地黄、当归等含有人体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 A~E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护膜脂质不受氧化,有效的抑制酪氨酶的活性。因此探索出高效、速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仍需专家学者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4-1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8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