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全新的网络传播正渗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随之受到挑战和冲击。本文从网络及网络的流行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网络负面影响
  Impact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network times
  Wei Tingt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project in Jiangsu province211167
  
  Abstract: a new network spread into the l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facing to challenged and impact. This paper, from the network and the network of pop culture, discusses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hallenge,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twork; negative effect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提出新的挑战。
  一 政治社会化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接受政治取向、行为模式的过程,包括生命周期中正式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的非政治学习,例如社会态度的学习及人格特征的学习。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的冲击下,当代中国青年正经受着瞬息万变的网络革命的洗礼,其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政治行为方式和政治心理特征等方面较之以前已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1.传统政治文化的断裂
  自从互联网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以来,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不仅呈海量递增趋势,而且传播渠道也极度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及封锁的权力逐步瓦解,政府可能被迫面临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尴尬处境;国家机器灌输传统政治文化的功能受到削弱,政治文化的非群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无边界,存在着大学生被误导、煽动的危险性、可能性 。这必将造成政治社会化传统优势的丧失、功能逐渐削弱退化。
  此外,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藉助互联网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异质的外来政治文化对传统政治文化具有内生的排斥作用,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政治文化既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理念得以延续和维系的机制被洞穿,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由此受到抑制。
  
  2.政治价值观混乱
  互联网容纳了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形成复杂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环境,网络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生活图景,而且使五花八门的政治信息充斥网络,造成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多元化,甚至出现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的局面,也使青年对网络时代的政治行为规范认识模糊,甚至无所适从。
  3.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互联网是一个出入通畅无阻的“数字化王国”,进出无需护照也没有边防检查站。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网民传播信息,这就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肆意“涂鸦”。由于思想的不成熟,青少年在面临外部海量信息的刺激时,很容易接受某种暗示,并表现出强烈的从众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开放的互联网也使政治生活的透明度逐渐增加。由此,现实政治生活不完善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青少年面前,高度完备的民主目标和较为粗糙的民主现实形成巨大反差 ,这些困惑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的头脑,造成部分青少年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失望,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甚至产生政治猜疑心。这些状况将逐渐弱化既有政治体系的向心力,继而导致青少年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4.政治实践的缺失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政治实践活动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实践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个体的政治实践是其检验、坚持和调整政治认识的唯一标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拓展,个体将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参与政治生活。但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使其政治社会化过程明显带有一种虚拟化的色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机器的阻隔。网络空间政治社会化的虚拟化特征,使其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调整,很可能造成其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适应和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所适从,从而逐步削弱其从事政治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三网络的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及流行文化消解政治教化的统一性
  首先,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世界各地政治文化及不同政治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机会,但也给那些恶意的、不真实的政治信息传播提供新的通道。
  其次,网络形成了人机交流方式,建构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了真实性和确定性的缺失,其消费群体可以不必考虑政治世俗和利害关系进行信息交流。
  2.流行文化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限制了对政治现实的理性认识、对政治文化合理内核的传承
  当代青少年追赶时尚流行却忽视了对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的修养,他们成了感性的追随者,是时尚的先锋,而非思想的先锋。这种感性崇拜的审美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一种严重的障碍,因为离开冷静、理性而深邃的考察和分析,简单地追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国内改革遭遇政治体制瓶颈等感性事实,更容易对不―致的政治教化产生认同感。
  流行文化在价值观上往往带有对权威的解构的色彩 。对权威的解构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其不可否定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培养民主平等的公民性格;但其制约作用也值得关注: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威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民主政治不是对政府权威的否定,青少年对权威的不合理解构,可能导致对政治本身的解构。
  
  四积极架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机制
  对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扩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和权衡,形成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互联网的勃兴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传统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型已是势不可挡、无法逆转。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并不存在某种价值取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这一工具。
  1 探索网络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当前的政治教育必须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在建立相关政治教育的网站时,要考虑当前大学生中的流行文化,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吸引,有的放矢实施政治教育。
  2 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环境,将会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人格提供重要保障,从而优化其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为此,不仅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倡导主流政治文化,还要开设网上学术论坛、讲座利用网站的BBS和“网上聊天室”, 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开展论坛和讲座,与青大学生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提高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质量。
  3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必须以法律界定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施网络法治,以此强化外部调适,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的网络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进而提高其政治判断力和分辨力。
  4 强化青少年政治实践 尽管互联网延伸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网络虚拟空间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也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因此必须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实践。一方面,改善校园参与实践的环境,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参与学校管理创造各种条件和提供各种机会。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投身各种社会政治实践,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政治实践,他们才能摆脱网络空间政治认知过程的虚拟化和模本化倾向,才能从中积累政治经验、习得政治知识、提升政治技能,由此锻造其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完成其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姚宏建,刘莉.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胡伟,池阿海.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4)
  田建国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理论前沿,2000,(6)
  刘晓苏,曹雅丽.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李颖.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J].青年探索,2005,(2)
  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2002.10
  胡新华.试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7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