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国家新一轮的区域规划中,长三角地区承担了重大的国家战略重任,其中就包括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基础特征,总结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深入剖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给出了未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长三角核心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特征,动力机制,基本思路
  
  
  从2009年起始至今,国务院接连批复了十余个区域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内容融汇了“新区域主义”关于区域功能整合、区域网络化治理、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制度创新等诸多理念和内容。在新一轮的国家区域规划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20年)获得批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有必要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现阶段特征和未来的发展思路进行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本文为了便于统计数据的获取以及跟以往研究做比较,将长三角核心区16城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城市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截止到2010年底,长三角16个城市组成的核心区土地面积达到10.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763.26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871.9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917元/人,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两倍。核心区以全国1.1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7.56%的经济总量,集聚了7.85%的人口。
  1.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础特征
  1.2.1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直面国际竞争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区域。上海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地强化和提升,到2008年,上海已经被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权威组织GaWC评定为alpha+级的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world city net)中由第四梯队城市上升到第二梯队,仅次于纽约、伦敦。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在对外连接全球生产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上海的强势带动和辐射下,整个长三角地区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并逐渐成长为重要的节点区域。
  1.2.2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初步成型
  长三角核心区已基本形成了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这有利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昆山、江阴、绍兴县等“明星”强县,许多地级市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些经济强县的大力推动。经济强县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丰富了长三角的城市网络体系,有效地弥补了大城市之间联系的“断层”,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1.2.3社会经济基础雄厚
  长三角地区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我国目前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0年,长三角核心地区财政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9.3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泰州市(21359元/人)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泰州是国家平均水平(5919元/人)的近两倍。
  1.2.4区域交通联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尤其是港口、机场、跨江跨海大桥、城际高速铁路等现代化的大型交通设施成为建设的重点。快捷的交通联系会加快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扩散速度,会促使长三角地区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使得长三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渴望”愈加迫切。
  1.2.5区域文化相近、人缘相亲
  长三角是一个古今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区,长三角核心区是吴文化最集中的地区,而融汇中西的现代海派文化也由上海扩散到整个地区。长三角这种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包容性培育了浓厚的合作创新氛围,这也是长三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原因。由于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长三角政府与民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频繁的交流合作。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本思路
  4.1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实出发,应该将长三角作为一个独立的绩效评估单元,在国家层面上设立“长三角区域规划委员会”和“长三角区域管理委员会”等,将区域总体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经济、环境保护等专项领域的一体化程度作为政绩考核指标。同时,在国家层面上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法制化进程,如确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应有的法定地位,明确各级政府、多元规划管理和实施主体的职能和界限,树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的权威性,增强区域规划和重大区域协调事项的执行力。
  4.2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
  长三角地区应加快形成联系紧密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引导和加强长三角各级城市间的联系,尤其是南北翼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上海与其它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可以实现“先进”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交互式扩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可以便利的进入这个网络体系并在各级城市间进行顺畅便捷的流动,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4.3加快功能转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不再是追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拓展,而应是寻求转型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转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升级产业结构,提高服务经济所占比重,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劳动、资本、土地为内容的生产要素推动转变为以提高生产率为特征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展目标由经济增长导向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民生,转变为如何营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
  4.4缩小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以往一味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的做法,更多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缩短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更多关注社会民生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就业和人口管理问题,促进科教文卫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减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阻碍。
  4.5分工协作,突出地方特色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强调各个地方的特色,应注重差异化发展和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长三角区域内的每个城市在确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还要更多地考虑在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明确各自在长三角城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突出地方城市特色,培养城市个性,丰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2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