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改革到改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 俊

  【摘要】 一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兰格时期,经锡克再到以罗默为代表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流派,市场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总的说来,由于理论背景、理论原则的不同,兰格和锡克等人的理论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改革理论,罗默等人的理论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改良主张。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市场理论及评述
  “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能动性的争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头。随着客观事实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基本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之后,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关注,开始从哲学领域转向经济学领域。在20世纪3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在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争论,资产阶级理论家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责难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有效进行经济运行,认为马克思只是说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与危机,没有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作具体设计,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经济计算,如何配置社会生产资源等问题。为反击资产阶级学者的责难,以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角度,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做了辩护。由此导致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诞生。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批判理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重心是具体的经济问题,即效率与公平问题。
  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兰格主张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公有制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中央计划之内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的配置。为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模拟市场和试错法来确定产品的的均衡价格,确保平均成本为最小的要素组合,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分配领域,兰格认为,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定劳动力的收入,为尽量缩小按劳分配方式带来的差别和不公,社会资源和国有资产带来的收益可以以社会分红和教育培训的方式在每个劳动者进行二次分配,也确保社会分配的公平。兰格坚信,市场机制与按劳分配并不矛盾,只要分配的规则和政策是合理,市场竞争就既可以实现劳动力配置的效率,又能维护社会主义的平等。
  兰格模式试图将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借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是兰格模式最伟大的贡献。由于兰格模式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首先在模拟市场中,企业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地位,不能独立地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反映,市场机制对企业不起作用,也就等同于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企业,也就不可能使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其次兰格模式要求中央计划当局官员的素质很高,可以借助于计算工具准确地计算消费者的偏好,并能掌握协调配置资源的所有信息,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市场和计划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从兰格等人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坚持公有制是实行计划方式的首要原则,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市场模式中的价格要素有中央来按照市场要求确定,这实际上仍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在市场交换中,生产资料的交换是被禁止,以防止生产资料的个人集中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能交换的仅仅是生活资料和劳动力。这些观点都充分反映出兰格等人的理论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的改革理论。
  二、西方理论及简要评述
  在锡克等人之后,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现实所否定,苏东剧变后的私有化实践也证明,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实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也是行不通。“社会民主党过高估计了政府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低估了国家干预过多产生的负面消极作用。社会民主党在努力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同时,制造出了更严重的问题,失去了对社会福利体系的控制能力,造成了政治与消费领域的享乐主义。”这些客观现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济自由主义无法拯救“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按照法国《当代马克思》编辑部在1993年第14期对“社会主义新模式”所做的介绍评析,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对当今时代苏联‘共产主义体系’崩溃、社会民主主义衰落、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产物;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打破了向社会民主主义过渡的幻想以及在‘现实社会主义’发生深刻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寻求新的道路”。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人:
  (1)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一模式是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社会主义未来》一书提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建立独特“证券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成立独立于国家的政治干预、按经济实体进行活动的银行;建立企业竞争机制,使企业以利润最大化原则为目标进行市场竞争;国家通过贷款利率等经济手段来引导市场形成均衡,对经济进行控制。罗默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这一模式不具有最终的意义,仅仅是替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短期的过渡性方案,其实是想通过证券化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
  (2)扬克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这是美国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扬克在《修正的现代社会主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方案》提出的构想。其具体内容如下: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将资本的个人所有转化为公共所有;公有企业实现高度自治;成立公共资产管理局,公共资产的产权收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红。
  (3)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英国经济学家米勒认为:工人合作社应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企业,这些合作社实行工人的民主管理。合作社企业按照资本经营的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独立运营。国家设立公共投资机构,负责公共服务和价格管理、制定福利政策、调整收入分配。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市场社会主义仍然忠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并且可以把市场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平等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4)“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这是美国的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施韦卡特所倡导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施韦卡特强调的是经济民主,他把工人的自我管理置于制度的中心位置,以期实现社会的民主和平等。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集体所有,建立商品和服务市场,消除资本市场;企业由劳动者自己管理;企业追求“非劳动成本之间差额的最大化”劳动者获得工资不是契约工资,而是包括利润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投资由通过社会控制的银行网来进行。
  (5)埃尔逊的“市场社会化”模式。英国政治经济学教授迪安・埃尔逊认为,社会化的市场就是公众参与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克服和消除了私人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交换障碍,不仅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平等地、免费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它还创造出一些新的途径和激励机制,使个人积极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一模式的基本主张有:利用税收提供的资金建立开放的公共信息网络,实现经济信息的免费享受,消弱资本的剥削力量;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布洛克的“没有阶级权利的资本主义”美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制度是阻止经济向民族主和集体方向转变的主要障碍,因而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限制资本家的权利。具体措施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实行民主的企业管理制度;银行实行国有化或准国有化;改革选举制度。这种模式强调了金融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对于实现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的重要意义,倡导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进行管理制度上的改良。

  综合比较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主旨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市场社会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价值观的基础上,试图从生产、管理等方面把市场机制引入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为看中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不是基本的经济制度,他们否认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的必然性,同时又表现出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满。罗默在他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说:“看公有制是否如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中实现社会主义者需要的东西所必不可少的。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我认为由国家直接控制企业对社会主义的目标来说是不必要的,……可能有许多所有制形式比传统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形式更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目标。”“我的观点是,社会主义者已经形成对公有制的崇拜:公有制已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绝对必要条件,然而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一种无根据的推论基础上的。……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联系是微弱的,而且我认为,从社会主义的宪法中去掉‘人民’占有生产资料这个要求,人们会做得更好。”在罗默看来,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不是绝对必要条件。施韦卡特认为公有制的实现不等于民主的实现。
  事实上,公有制问题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对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再清楚不过地给予了论证。当市场社会主义从内在逻辑上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时,就无法提供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的逻辑,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如何实践和由谁来实践其理想的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虽然为未来社会设计了各种美妙的蓝图,但始终没有对从资本主义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作出可行性的论述。关于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有的模式提出了逐步削弱资本权力的措施;有的模式提出改革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使资本主义的所有权同生产的指挥权相分离,从而解开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纽结;有的模式则提出平等地分配国有企业的资产,这些方案都是不现实的。
  此外,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央计划工作者是聪明智慧与大公无私的化身,是柏拉图式哲学家的再现,事实上,这种超自然的行政机构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不会出现,政府官员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他们追求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体的利益,权力本身会产生不可抵抗的诱惑使人们去滥用权力。在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谁来监督监督者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大都没有谈及。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理论不是乌托邦,它所主张的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不应该是头脑的产物,它必须发轫于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矛盾运动,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出这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怎样从旧社会的母体中孕育而生或脱胎换骨的;它还必须能指明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物质力量,必须解决由此及彼的路径问题和手段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具有改良特征。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5~6
  [2][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5~6,26
  [3]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13
  [4][美]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段忠桥译.新华出版社,2000:147
  [5]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