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双肩膀挑日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苍茫茫万里终南山,平坦坦千里黄河滩,无边无涯的麦浪涌,涌出了多彩的风景线。我的家乡八百里大秦川,祖辈生息的亲故土,血汗哺育的好家园,儿女们一双肩膀挑日月,壮丽的业绩铸成丰碑耸九天。”
  一曲《八百里大秦川》恰如一张浮生绘,唱尽了秦川人的风骨与胸襟。
  他,亦是土生土长的秦川人,有着秦川人“肩挑日月”的担当。
  他,半生勤于业,与牛为伍,被尊称为“牛博士”。
  他,一片赤诚、心系民生,一脚踏上2007年度CCTV“三农人物奉献奖”和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奖”的领奖台。
  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
  
  启程
  
  1982年,昝林森考入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畜牧专业。
  一个正当弱冠之际的少年,如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冷门专业呢?“其实”,昝林森直言这一专业并不是他的选择,“学习这一专业主要是因为志愿调剂,而我最初对此并不甚了解。”带着一片迷茫,他掀开了人生中崭新的一页。没有丝毫抱怨,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潜心钻研,总会拨开云雾见青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三年的畜牧专业学习后,他又被学校推荐到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学习一年。鉴于他大学期间在动物学及植物学方面为期四年的出色学习成绩和表现,学校选他留校工作,于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专职从事旱区畜牧业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动物科技,尤其牛羊学科在全国很有优势。传统的学科优势,大量的科研积累,使其在1984年便获批成立了农业部唯一一个黄牛研究室(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前身),后来又成立了农业部奶山羊研究室,在国内肉牛和奶山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提及母校,昝林森语气中透着自豪。可是,他的研究之路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毕业后,我一直在定位自己的方向。”
  正如昝林森所言,自1986年起,他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1989年之后,他瞄准了肉牛,奶牛的遗传改良事业。“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讲,牛肉和牛奶将是动物膳食结构中的最高追求,而据世界权威专家预测,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金时,牛肉的消费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和追求。另外,从世界范围而言所有畜产品中,牛肉的价格是最贵的,且近几年,国内需求量很大,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发展肉牛、奶牛不仅符合世界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人未来对食品的追求趋向。”1993年,昝林森正式师从牛界泰斗,著名畜牧专家邱怀,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凯歌
  
  其实,在昝林森展开研究之前,我国的黄牛奶用化已经实现了。“我国荷斯坦牛的育种实际上是利用国外的荷斯坦牛同我国本土黄牛级进杂交后培育的一个品种,其本身就是黄牛变奶牛的一个过程。然而随着荷斯坦牛标准产奶量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专门化肉牛的品种需求大大提高,此时,我随之开展了黄牛肉用专门化品种培育研究。该研究以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为主线,并配套以标准化饲养、屠宰加工、疾病防控以及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秦川肉牛产业化工程配套技术体系。”
  说到做到,15年以来,昝林森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863”计划、“948”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及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按照秦川牛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及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昝林森率其团队,突出“优质,高效、安全”的生产方式,从秦川牛肉用选育扩繁、标准化饲养管理、优质粗饲料生产加工,胴体评定分割与牛肉加工及质量溯源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和技术创新,形成了“秦川牛优质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并于2002年12月通过陕西省科技厅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该项目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实施15年来,累计改良地方黄牛657万头,新增出栏肉牛209万头,供港活牛4万多头,带动农民新增养牛410万头以上。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8.7亿元、社会效益146.2亿元,促进了产业链延伸和全国肉牛行业的科技进步。
  同时,他为解决困扰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而开展的“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的研究,单是专利技术就高达17项,其中12项已获国家专利授权,累计新增产值13.66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4.50亿元。2006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它又在诸多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远方
  
  昝林森教授主持开展畜牧业产业化工作,尚属1996年之后的事情。
  而他所率领的团队,从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近百人的队伍,也凝结了他不少的心血。和那些只注重成果研制的专家不同,昝林森所追求的,是如何使成果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他表示,“一方面,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特别需要成果:另一方面,许多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针对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昝林森总结了一个关于产学研结合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提出了“注入式”、“链接式”和“捆绑式”观点。他解释说,“产业化首先要把领导的产业心,专家的事业心和老板的企业心结合在一起。有些企业在技术研发、装备设置上做得比较完善,只需要某个点上的技术补充,是为‘注入’;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通过技术支撑,互存互荣,是为‘链接’;而‘捆绑’则是指专家以技术入股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在陕西,被尊为“牛博士”的他,一向是针对肉牛、奶牛双管齐下的。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昝林森,每提及这两类项目,言语便多起来,“它们都是反刍动物、草食动物,在项目上存在许多的相关性,其品种繁育,胚胎移植,性控技术的使用以及标准化饲养对粗饲料的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但由于用途不一样,精饲料的选用指标有所区别。其核心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上,且能应用一些新的生物技术来加快其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比如,在良种繁育、标准化的养殖技术之外,围绕食品安全,我们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一个全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他关注前沿性研究,瞄准一些领域内的热点、难点,包括肉牛、奶牛的遗传改良,功能基因挖掘、转基因牛育种等,均有所涉猎。“不过,我只有三分之一的精力来做这些基础研究,其余的还是面向应用研究的”,昝林森如是说。
  他挂职于国家级贫困县――陕西陇县,主管科技扶贫,帮助当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以及黄牛的改良,分文不取!这个“义务”,他一做就是五年!
  不仅如此,他常常奔波科研、生产一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竟有二百七八十天都是在外的!这个“外”,不单是陕西各市县,还涵盖了中原和西北各地!正是他对生产第一线的熟悉,使得他一手抓起的许多的示范点和龙头企业,在肉牛和奶牛产业化开发方面做了突出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陕西省畜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陕西省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向全国推广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首创者之一,陇县科技扶贫副县长……一个个的头衔,一个个的责任。熟悉的人通常会以一个“忙”字来形容他,而他,也的确不负这个“忙”字。回到学校,他永远都是加班加点的那个!几乎每天晚上,他窗口的灯光都会坚守到凌晨一两点钟!外出参加会议,反而成了他自我放松的大好机会!“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把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建设好,在指导全国各地黄牛改良和肉牛新品种培育的同时,首先要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尽快把秦川肉牛新品种培育出来,造福三秦父老”,昝林森满怀信心地说。看来,他的“忙”依然会继续下去!
  “一双肩膀挑日月,壮丽的业绩铸成丰碑耸九天”,不知不觉间,这句歌词又一次浮现出来。日月并肩为“明”,其实,昝林森的双肩所担起的,又何尝不也是一个明媚的希望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8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