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综合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去年,我有幸随无锡教育考察团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无锡校长圆桌论坛,期间既有基于两国教育状况的深度对话,又有对新加坡各层次学校的实地察看,从中让我对中新教育有了初略的对比和粗浅的感悟。
  一、中新教育对比
  1.基础教育的相似点。(1)优先发展教育。两国都将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核心;都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都注重分阶段、有步骤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变;都重视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重视多元人才的培养。
  (2)坚持德育为首。两国都注重德育,将国家意识、国家责任、个人素养、团队精神等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新加坡,以此来培养精英人才,来加强多元化、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是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是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四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两国都注重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3)推动课程改革。两国都重视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改革,目的都是通过不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执行力、创新力及创造力等,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新加坡在推动“深广教育”,我国在推进课程改革,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4)重视人本管理。两国都注重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重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等。新加坡教育贯彻了“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理念,我国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5)实行分流制度。两国都建立了对各类学生的不同的培养途径,新加坡是在小四首次进行分流,中国是在初中后实施分流。
  (6)落实督导评估。两国都实施对学校的定期督导与评估制度,政府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都注重通过督导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2.基础教育的不同点。虽然两国在教育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国情背景的差异、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制度的差异,导致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
  (1)新加坡教育体制更加灵活。新加坡教育战略定位更注重实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政府借助教育建立具有凝聚力的多元种族社会,因此,国家在政策、体制、财政等方面全力支持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实用,既注重精英教育,实施“天才教育计划”,又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培养技能型人才,且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国内外教育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网络。
  (2)新加坡教育观念更加开放。新加坡注重各层级学生的培养,并注重对国外优秀学生的引入。而我国最关注的还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导致学校更重视应试教育。
  (3)新加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新加坡对各层次学校的教育投入足,更注重科技教育、学校重建、教育储蓄、教师队伍建设、捐助贫困家庭学生等投资。而我国的教育投资总体不足,地域、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4)新加坡分流制度更加多元。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多渠道,相互通畅,课程同异相兼”的特点,在多元化教育体系下的早期分流制度更加灵活。首先,在小学方面,EM1及EM2两种源流的课程合并。其次,在中学方面,普通(学术)课程和普通(工艺)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几门程度较高或学习进度较快的科目或转入其他课程就读。此外,还实行直通车计划,即学校让成绩优异的普通(学术)学生不用参加初级水准考试,直升中学,这样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实施教育分流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解决多语种教学的实际困难,适应了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虽然也有初中后的分流,但分流后的课程设置不完备,各分支之间不能实现合理的课程互认,学生不能实现彼此的转换和流动。
  (5)新加坡教育管理更加高效。因新加坡国土面积较小,新加坡的中小学校直接由教育部进行宏观管理。由教育部负责投资、人员聘用、教学设施更新等,这样校长可以专注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专注于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专注于抓师资队伍的建设。而我国因幅员辽阔,只能采取层级管理,由于管理层级过多,工作负担加重,学校发展和建设等方面需要校长多方申请与筹措,这无疑会影响校长在办学上的思考与实施。
  (6)新加坡课程设置更加多样。新加坡重视课程辅助活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增强体质与心理发展,有利于建立团队与组织精神。而我国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形式上力求结合学生的情趣与爱好,但在实际内容上可能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力有多大提高。
  二、感悟和建议
  1.在教育体系上,建议尝试建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多层面融通,尝试学分互认,证书互认,相互流转等。
  2.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预备课程(现虽有劳技课,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力度,综合实践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生产、生活广泛结合,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体验,让他们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在教学评价上,目前,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比较片面,往往只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依据,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这样就导致一些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较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加大宣传力度,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4.在教育环境上,要尽力改变教育生态环境。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更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但目前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失,尤其是社会的监管与教育存在缺失;另外,当前学校教育受干扰较大,各种检查评比繁多,学校疲于应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
  5.在教育发展上,我仅从教师编制问题上谈些想法,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区很多初中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50岁至60岁的教师很少,30岁以下的较少,也就是说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近十年很少有教师退休。如果不改变招频政策,那么学校就很难招聘到新教师,这样会导致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再次影响师资结构的合理性,也必将影响教育的发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充分关注。
  6.在队伍建设上,要增强教师的四种意识。①学习意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多种知识来丰富自己;要认真学习政策法规,更好地执行政策,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②合作意识。“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充分说明合作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团队,只有加强合作,才会使教育教学焕发活力,展示魅力。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是合作意识强、配合协调的团队。教师作为一支培养人的队伍,尤其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合力。③创新意识。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果。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④反思意识。教师要养成思的习惯,通过反思,即连续的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与否定,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自我飞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05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