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及预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机制,两者相互调整和演进升级的过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研究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力也逐渐由低效率生产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生产部门。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最终转化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但在2015年以后,就业结构也将演变为“三二一”的优化格局。
  关键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26-06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直接载体,当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时,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此消彼长,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流动,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某种内在联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适应、彼此协调,即产业结构的演进要有合理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否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会受到阻碍。因此,明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演进规律,进而对两者之间的变动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研究主要以经验分析为主,并得到了一般规律。17世纪,配第发现部门之间相对收入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考察了众多国家产业结构间劳动要素转移的问题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配第与克拉克的发现被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1]。Kuznets[2-3] 在对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认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转变必然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Chenery[4] 、Chenery和Syrquin[5]在构建世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工业化问题,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是结为一体的互动过程。
  早期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结构演进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重要理论的依据,此后学者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础。Fabio[6]通过建立结构改变和产业增长的演变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决定因素,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不同经济部门异质性企业行为之上。Carolina[7]用偏离―份额方法评价了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对权重的结构变化过程。Iwao[8]以1955―1968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基础,研究了产业发展模式、就业结构和政府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李江帆和黄少军[9]通过分析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演变,发现其演变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得出经济体制对产业结构有明显影响的结论。张守一[10]指出,美国产业变迁遵循了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相同趋势。景跃军[11]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研究了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及经济发展的趋势,并预测了未来15年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徐广军和张汉鹏[12]通过对第五长波中美国产业演进的态势分析提出中国应采取的产业演进模式。王庆丰[13]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趋势将进一步明显,而就业结构在2011年演变为“三一二”格局。奉莹[14]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就业结构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仿真和预测。梁艳菊[15]通过对重庆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重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发现重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逐渐下降并向第二产业流动的趋势。胡华敏[16]论述了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分析了河南就业结构非农化变动的特征,并预测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发展的趋势。徐向东[17]和李艳[18] 分别对广东和陕西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分析。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预测多数以某一省份或城市为对象进行变动趋势的分析,但从整体上预测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运用各种方法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很多学者直接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进行研究,而采用比例预测要克服定和等于1的约束限制,虽然学者们设计了各种映射方法对成分数据降维[13],但是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导致预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一具体问题,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轨迹进行深入分析,对三大产业产值和各产业就业人数进行总体预测,并根据预测值计算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由此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于产业结构最终是各产业产值的间接反映,不直接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比例进行预测,避免了由于考虑约束条件导致的预测结果不准确。
  三、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轨迹
  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年以前,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三大产业结构严重扭曲。1978年至今,中国三大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本文对197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图1按年份绘制了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978年至今,中国三大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表现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减少了一半多;第二产业上下波动变化不大,由1978年的47.9%下降到2013年的43.9%,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除个别年份稍有下降外,基本保持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3年的46.1%,上升了22.2个百分点,增长了近一倍。   第三,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化曲线,就业结构的真实值与预测值变化曲线表现得更为剧烈。这主要是由于就业人员受产业结构影响的同时,还受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的制约,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此外经济体制转轨所引发的产业运行格局的不确定性以及劳动者就业的不稳定性,均可影响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因此,从整体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Fisher,A.G.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J]. Economic Record, 1939, 52(15):24-38.
  [2] Kuznets,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M].Bost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161-182.
  [3] Kuznets,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9(12):247-258.
  [4] Chenery,H.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175(50):624-654.
  [5] Chenery,H.,Syrquin,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52-153.
  [6] Fabio,M.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 2002,78(13):387-414.
  [7] Carolina,C. The Relative Weigh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 Europe: 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0,259(76):709-722.
  [8] Iwao, O.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The Experiences in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1955-68[J].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1976,14(4):341-365.
  [9] 李江帆,黄少军.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1-33.
  [10] 张守一.美国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7):14-16.
  [11]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8-121.
  [12] 徐广军,张汉鹏.美国产业演进模式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7):65-68.
  [13]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5-76.
  [14]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5] 梁艳菊.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10):5-10.
  [16] 胡华敏.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9):206-207.
  (责任编辑:徐雅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793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