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兴宽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农业策略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7SJD790036
  
  一、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
  规模效益初步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规模经营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苏锡常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体时间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达,农民“离土不离乡”到乡镇企业工作,先是把农田交给亲戚朋友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交给种养大户包括外来大户种植。第二次高潮是淮安等地的结构调整连片种植。大体时间从19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粮食压力减小,农民希望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需求迫切。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重新发包给种养大户,积极推广连片种植。第三次高潮是全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3.3万hm2,占比提高到27%,高效渔业面积达17.3万hm2。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2003年起江苏实施500万农民由农到工的转移工程,全省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左右,目前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60%。此外,江苏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潜力,推动科教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加强与农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挂钩,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使一批应用范围广、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同时,还深人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让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第一线,帮助农民增收增效、得益受惠。如徐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项目区明确一位农业专家负责科技推广工作,责任、权利与经济利益挂钩。项目区共推广30多个优良新品种和2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50元。现代农业还带来了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方式,使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向天”的传统农民形象,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
  资本投入量逐渐增加。省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安排相关经费3.8亿元,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全省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信贷、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予以支持。2006年,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节会招商,无锡市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各类农业项目203个,投资总额达24.1亿元。近几年,无锡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累计达50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注人了强劲动力。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毛纺大王”,销售已破百亿元。从2002年开始,阳光集团陆续投资6亿元,在绿化苗木产业上干了两件事:一是与北京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手,将最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将目光投向西部林区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新的繁育方法,实现特有珍稀品种的市场化。几年的快速发展,使阳光成为全国最大的由企业投资的绿化苗木基地,为企业赢得了超过毛纺主业的可观利润。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期注重网站建设,形成了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省、市、县农业网站全面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近年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大胆探索农业信息服务的新途径,构筑以国内外农产品信息为重点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发布体系。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的江苏各级农业网站以及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辅助项目的“万户信息机”,与传统媒体合作,共同开发国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同时还推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农产品网上销售,目前,苏州、徐州、盐城等市和仪征、丰县等地的农产品网上销售走在全国前列。
  出现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推进,迅速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如“苏果”、“雨润”、“阳光”、“京海”等企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2007年全省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带动农户数分别增长15%以上。最近,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表彰了一批2007年度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二、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偏小,投入能力、利用科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影响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农民素质偏低,先进技术与管理的推广应用速度不快。农业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一直是影响江苏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现有的农业科技主要是以动植物产品为研究对象,与现代农业结构相比,研究领域过窄。当前在加工技术、环保技术、农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等十分薄弱甚至缺乏。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使得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具有同构现象,且层次较低。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农业的经营管理也效率不高。
  第三,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投入,特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江苏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投资农业资金需求量大,收益见效慢,对所选项目要求又比较高,要在面上推开有一定难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项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第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相对落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集体资产管理、合同、报表管理和财务核算等,工作特点是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与经济高速增长相对比,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滞后,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没有占据领先地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五,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不仅仅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括农产品的运输、流通、精深加工和食品制造等相关产业,也就是源于农业的相关二三产业或称农业产业链。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江苏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近年来虽然涌现了一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但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其带动与辐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扎实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江苏具备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GDP、财政收入水平在全国比较高,近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显著加大;城市化有了较大发展,二、三产业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大等等。宜通过建立特色区域、公司化经营、科技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覆盖及财政补助等方式巩固并扩大规模经营。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知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思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放开培训市场,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通过对务农劳动力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培养出一批种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大户。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要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内农业科技前沿,结合江苏省实际,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面向市场的产学研基地,开发和推广运用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增产增效增收明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增加农业投入,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人,虽然具有财政资金投入集中的优势,但仅靠财政投入,现代农业也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不断拓宽建设现代农业的投资渠道,一方面,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推进村企合作。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可以凭借其敏锐的市场眼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要主动向工商企业介绍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和项目,开展村企挂钩、村企互动等活动,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参与建设。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投资投劳,把政府支持和农民自身利益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热情,为发展现代农业注人新的活力。
  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并完善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农业多种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物质产业和乡村旅游观光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一批以山水资源、田园风光为主,寓生态保障、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研究开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在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以及后续环节带来的利润,增加收入。此外,还要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油、林木、水产等精深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6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