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在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促进高校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并运用创新技术、新型人才,解决国家以及相关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而实现对人才、学科以及科研的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在中心发展建设中,科技创新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同时也是利用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途径。“2011计划”启动后,各高校积极组建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共有38个,其中地方高校牵头的有7个。
  一、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
  1.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化、常态化。随着“2011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协同创新为主体,多种协同创新模式不断丰富。协同创新机制的执行,高校处于主导地位,对内可以充分利用内部交叉学科和师生优势,对外可以联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发挥各平台资源优势,合作攻关,从而实现A+B+C>A+B+C的效果。高校协同创新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合作对象上可以分为校内协同创新和校外协同创新;从合作内容方式上可以分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科技研发协同创新。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依赖于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合理规划,在发挥资源丰富和多领域平台优势基础上,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问题的目的。对于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研究有着很多方面的定位,很多的相关人士都在研究过程中有所涉及。但是从广义上来看,协同创新就是放在整个科技创新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不同的高校与研究单位是进行科研的主体和动力源,相互之间协同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共享科技尖端资源,将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相互整合,使其形成合力,不断推进我国各地区的科技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实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充分挖掘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资源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共赢模式。
  2.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对于实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在“两弹一星”、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充分展现,通过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从而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发展共赢。协同创新科技项目需要各个基础学科、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等相互配合,如人类基因图谱、国际空间站计划,这些重大科技项目都需要协同创新,攻克难关。现有的科技创新模式不断复杂,速度不断加快,对创新性合作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更应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打破行业界限,构建多样化发展模式,以期实现重大突破。
  二、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对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在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学者都是对机制的运行方面进行探讨与总结。对于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方面,有学者将其主要分为三个相关的部分,分别是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其中动力方面的要素又可以分为政府环境、金融环境、技术环境等等。协同机制还可以更细化的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和研究合作过程协同两个方面。当然在此之外还包括有关利益分配的因素存在。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是每个创新子系统和不同要素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非线性关系,以此来进一步推进高校协调创新机制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的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在简单的分析上直接进行总结,所以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性的分析探讨。
  2. 协同创新机制存在认知误区。分析整个体制没有实现创新能力的发挥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之间存在的跨度是现实存在的,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存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同,合作中缺乏了多学科的实质性融合,导致合作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二是利益分配制度缺乏合理性,在现有的成果评价体系中,创新成果往往归功集体,忽略个人贡献;同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不考虑风险因素,承担风险的大小与利益分配没有必然关系,不能实现各个协同单位真正的利益分配。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严重打击了创新协同的积极性。三是评价标准呆板,缺少灵活性,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职称评价体系中,主要看重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从而导致在高校制定研究方向时,只重视学术成果的多少,导致学术成果与实际企业需求没有必然联系,学术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真正的实际需求。
  3. 协同创新机制缺少协同文化。①高校和外界之间缺少协同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高校主要做的都是開展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更多的方面都是想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和突破,更多的是重视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论文的著述,而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应用。现有表现出来的大学文化主要给人的感觉都是具有包容性的、融合性的、平等共享的。其实不然,这些特点都是针对高校自身内部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处于高校系统之外的相关组织是没有这种特性存在的。传统的“文化人”对于外界的人们总是存在着一些轻视的态度,由此也造成了高校与外界之间互相没有理解与深入交流,没有共同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观。也就造成了一种各自为营、互不干涉的关系与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协同创新工作的发展。②高校内部人员之间缺少协同文化。高校内部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现有体制下教师之间严重缺乏协同合作的思想和文化。现在社会普遍的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使得大学中的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竞争,过分的竞争造成了同事之间缺乏合作意识。高校现存的各种规章制度、竞争激励都会造成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风气的产生,造成教师对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不在关注,一心只在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之上。
  三、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部门引导各个系统进行协同的运作与发展。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大学的优势集中在知识生产与创造上,政府的优势则集中在制度环境的提供和营造方面。地方政府具有协调区域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大政府的控制地位,可以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满足区域科技发展要求,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实力。政策的制定要鼓励高校与外部和内部的协同创新,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与外部协同创新,主要包括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现合作。瞄准国家的战略性研究,成立地方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研究。内部协同创新主要为高校的各个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高校应积极鼓励各个学科的科研人员思想碰撞,拓展知识领域,实现多学科融合,从而解决复杂问题。成立交叉学科培养基地,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发挥高校学科交叉、资源平台丰富特点,解决国家重大科技技术难题。同时,可以构建协同创新团队,实现师资力量的整合,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高端技术难题研究工作,为实现提高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做出贡献。
  2.培养创建一个氛围良好的协同组织与组织方式。培养创建一个氛围良好的协同组织与组织方式,增强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协同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协同创新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存在层层阻碍。为了更好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好的推进高校群体之间协同意识文化,才能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应将协同创新文化的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开展高校人才交流项目、校企人才培养项目等多种培养人才方式,依托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3.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避免以往平均分配,将创造性贡献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从而提高各合作方积极性。在协同创新工作开展前,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各协同单位应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制定符合各自利益的分配方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制定利益方案时,要打破传统的分配机制,要充分考虑各协同单位的资源优势、人力和财力投入、创新技术,要肯定突出个人贡献的价值,要鼓励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模式。
  4.重视协同文化的培养。协同文化的意识要成为思想认识基础,提倡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评价时,往往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而大多数优势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偏向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度研究,而忽略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发展。高校应借鉴企业发展特点,鼓励跨学科平台搭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注:论文受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81100007518002)项目资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67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