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化时代高校数字创新创业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翔

  [摘 要]现阶段,数字化技术以不可抵挡的趋势影响着各个领域,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限制,让数字创业活动成为当前创新创业的主流。本文以高校创新创业模式为切入点,探讨数字化时代数字创新创业模式的特征以及具体的创新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数字创业;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0.095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0-0-02
  0     引 言
  在当前新经济常态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离不开个体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大学生是高水平、高素质、高知识的劳动群体,也是创新创业群体的主要人力基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结构,需要基于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来创新高校创业模式。
  1     数字创新创业与传统创新创业的差异分析
  1.1   传统创新创业
  在传统创新创业中,创业过程有明确的预期和计划,创业者需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创业结构来对下一阶段的创业行为做出调整,并根据政策、资金变化来调整认知、决策,形成最终创业产品。在传统创新创业模式中,虽然考虑到“创业计划的制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动态的变化”等问题,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应用较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商业模式创新、创业过程管理工作的关注度有限,导致创业结果受到了影响。
  1.2   数字创新创业
  数字创新创业是在移动通信、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在传统创新创业模式中,主要瞄准工业时代的各种创业问题,而数字创新创业借助于互联网强互动性、无边界性以及开放性的优势,极大地丰富、拓展了创业活动的内容。相较于传统创新创业,数字创新创业减少了商业机会识别、前期操作检验的宝贵时间。同时,在数字创新创业中,创业者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交流、沟通,具有高度网络化、虚拟化的特征。
  2     数字创新创业模式的特征
  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创新创业可以实现低成本、迅速传播,数字创业团队不局限在本地,全球各地的组织、机构、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建立交流关系。因此,地理因素、文化差异不再是阻碍人才进入的障碍。在产品与服务上,数字创新创业可以根据创业者、用户反馈来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资源整合
  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下,创新创业模式开始朝着产业链、团队化方向发展,在创新创业团队中,也迎来文化建设、股权分配等难题。而数字创业主体往往是多层次化的、由大公司为主导的创业模式,也有以数字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媒体为基础的个体创业模式,创业主体、创业对象可以以网络为基础来整合各类资源。
  2.2   动态识别
  在数字化创新创业模式中,各种创业机会是碎片化、动态性的,创业内容比传统创业模式变化更大。要实现成功创业,需要在互动过程中挖掘新机会,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
  2.3   成本低廉
  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创业模式,究其根本原因,应用数字创业成本低廉的信息资源,减少了中间环节,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突破了传统创业实体的限制,降低了资源获取和沟通成本。利用众筹平台、互联网金融等渠道,为数字创业的融资过程提供了极大便利,让资金获取变得简单易行。
  2.4   门槛较低
  在数字创新创业中,可以将各类信号精准匹配至每一个创业者,使创业者、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为便利,即便没有资金,也能够参与数字创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让产品获取、服务成本更为低廉,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
  2.5   新型市场导向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让数字创业服务、产品定位变得更为精准,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业机会。通过数字化渠道、开放性创新模式,提高了创业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降低了创新风险,利用外部资源、外界知识来创新创业模式,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导向。
  3     数字化时代高校数字创新创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要顺利完成数字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基于互联网、幕课作为依托,构建出逐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平台,对所有学生提供与数字创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创新数字创业模式是以创业态度来构建精品课程,改革传统创新创业形势,实现人才培养、真实项目转化之间的无缝对接。
  3.1   打造精品数字创新创业课程
  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代发展对应,按照“构建基地、推广技术、教学创新、提升师资、合作培育”的理念来制订育人方案。其中,首要步骤是打造精品数字创业课程。在数字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上,要根据学科特点、专业发展需求来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知识,推行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的联动教学机制,及时纳入社会中与专业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同时,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数字创新创业指导部门,负责创业课程设计、任务布置、创业活动监控、创业过程管理等,与其他部门之间联动,共同为学生的数字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在校内构建优质校本课程,引入优秀外部课程,打造一个与学生需求相符的数字化创业课程体系。
  3.2   打造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3.2.1   成立数字创新创业门户
  数字创新創业门户能够为数字创业模式提供个性化网络平台支持,集合数字创业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项目,具有“课程支持”“互动交流”“资讯查询”“师资培训”“创业项目展示”的功能,为学生、创业导师、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体式服务支持。   3.2.2   构建在线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系统是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系统中包括“应用中心”“学习空间”两个板块,集中整合了高校内外的数字创新创业资源,以课程教学内容作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讨论互动”“学习评价”“作业”“考试”等功能支持。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账号,登录后,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打造出个性化主页,教师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3.2.3   提供数字创新创业大赛系统
  在开展数字创新创业模式上,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与省市赛事对接,为学生参与“创业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提供平台。在数字创业大赛系统中,包括几个重要模块。①创业大赛门户:发布、展示创业信息,大赛公告与通知,竞赛动向,教育部政策条文等;②项目管理模块:提供创业项目建设、成果展示、申报评审支持;③资金管理模块:对学生创业活动、资金使用进度提供管理;④专家库模块:汇聚知名大赛专家、导师与评委,为学生提供信息支持和创业辅导。
  3.2.4   构建移动创业学院
  移动创业学院支持安卓、苹果系统,学生可以采用平板电脑、手机来连接,移动创业学院能够提供“微视频学习”“创业公告”“讨论答疑”“学分查询”功能。在客户端中,还能提各类创业报刊、杂志订阅,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数字创业专题活动,提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特色资源。在创业学院中,还有小组功能,有相同兴趣和创业志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共享学习资源,随时交流话题,讨论创业计划。
  3.3   培育数字化创新创业环境
  开展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数字化创业环境的支持,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下,我国的创业大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构建数字化创业环境上,需要发展包括“数字市场”“数字用户群体”“数字设施治理”“数字创业”在内的生态创业战略环境,在这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的做法,由政府、高校之间合作,发挥合力来构建数字创业系统,通过应用云计算、数字化技术,促进创业平台规模化发展,实现区域、地区创业平台与创业供需方之间的对接。在这一方面,重视培养师资力量,借助翻转课堂、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理念,提高应用新型教学技术的能力。此外,还要遵照教师的主观意愿来开设数字创业培训班,聘请企业优秀人才进入校内,为教师带来最新的数字创新创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让教师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以个体带动团体,为学校开展数字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师资队
  伍支持。
  3.4   教学模式的智能化创新
  在数字创新创業教育模式上,需要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结合智能手段、虚拟现实等,应用混合式、体验式、探究式、团队式教学模式,培育符合数字化时代的综合人才。同时,要让学生成功创业,终身学习意识和技能必不可少,在教学环节,要高度重视培养这一技能,扭转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紧跟3D打印、MR、VR、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脚步,跟上技术革新步伐,将教学手段与多元信息之间相融合,培育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同时,针对学生发展需求开设“数字创业”必修课程,借助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支持,为学生数字创业活动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突破实体教学限制,通过网络,参与在线课程学习。在线下,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在学生学习、实训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内容进行全程监督,实现线上、线下之间的教学联动。
  4     结 语
  高校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上占据主要角色,要以数字化时代为要求来开展人才培育活动。中国制造2025紧缺人才不具备研发高端技术的博士人才,也不是低端操作的普通工人,而是位于中端的数字化应用型技能人才,即“数字型人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要致力于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实体经济、人工智能,以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作为导向,培育新时代的工匠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应慧,杨怡涵,洪燕.陶瓷创业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9(3).
  [2]刘文彬,邵云飞.基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研究——以四川省的经验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4).
  [3]杨斯诗,陈兴明.高校创客文化培育:内涵、价值与路径分析[J].教育探索,2017(2).
  [4]王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3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