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企业为扩大销售额,往往选择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但应收账款若管理不当,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本文详细分析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的确认、对账,账龄分析、回款以及对现金流的影响等问题为切入点,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例如,针对应收账款影响企业现金流的问题,提出采用降低财务杠杆,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对策,促进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赊销现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研究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企业将产品的销售收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
  关键词 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账龄分析;回款;现金流
  一、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包装费等各种运杂费。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一种商业信用,是随着销售行为而产生的一项债权,表示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被购买单位所占用的资金。
  应收账款在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销售能力,降低财务杠杆,降低财务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案例公司简介
  武汉思力博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力博)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维护、销售于一体的,提供综合性轨道交通系列产品的实体企业。公司占地4万平方米,自主研发和设计了2条先进的混凝土制品生产线,生产的各类轨枕、岔枕、轨道板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铁轨道、高铁、城际铁路等工程。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以此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思力博公司也不例外,一般与销售单位签订购销合同,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轨枕等产品。赊销行为在思力博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是企业赊销行为导致的一项债权,因此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减少了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减少了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另一方面,减轻了企业周转的压力,弥补了经营流动资金的缺口。思力博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因为往来单位也就是购买单位基本为国企,违约现象不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不高,因此企业没有计提坏账准备。国家拿出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和八纵八横的高铁战略,为思力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三、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与对账手续不完备
  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应收账款的确认需要提供销售合同、发票存根、出库单等原始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出库发货后,应及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月末与往来单位对账,确保应收账款的金额准确无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入账不及时等问题,该暂估的收入或应收账款没有暂估。
  (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的分类
  应收账款按账期可分为预收账款、现金收款、1年内到期内未收回的账款、1~3年到期未收回的账款、3~5年到期未收回的账款。预收账款和现金收款这两种收款方式不存在应收账款。对1年内到期内未收回的账款和1~3年到期未收回的账款,催款不主动,方式单一,货款回收滞后,不重视往来函证的情况。由于公司刚成立5年,还没有3~5年到期未收回的账款。
  (三)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
  思力博作为给铁路部门提供综合性轨道交通系列产品的公司,在生产方面具有工业制造企业的特点,在发货方面具有建筑行业的特征。它按工程项目组织发货,对方按项目完工比例支付货款。由于铁路部门几乎属于国企,一般不会发生违约现象,但是付款不及时常常影响公司资金的流转。思力博公司应收账款的单位数量不多,约有30家,主要客户有七八家,其中有些单位应收账款金额多达百万,公司1年的营业收入在1亿左右,需要垫付的资金数额比较大,增加了公司资金使用成本。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多渠道为公司筹集资金,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减少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
  (四)应收账款对现金流的影响
  应收账款过多,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影响着企业现金的流入流出,将应收回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转换为了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企业的现金流出。
  1.流转税的支出。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导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但是并未实际收到现金,而增值税及其附加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是以收入为基础核算的,也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企业必须用银行存款支付高额的税款。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收入,形成了利润,但是并未实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加,而交纳所得税必须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支付。
  (五)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导致的后果
  不合理的应收账款会导致企业营业周期过长,影响企业的资金循环,使大量流动资金聚集在非生产环节,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四、加强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控,做好应收账款的确认和对账工作
  对制造企业而言,做好应收账款的确认工作,关键是保管好企业往来的原始凭证,如销售合同、发票、出库单等,还要协调并理顺财务与销售部门、仓库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果财务不加强与这两个部门的交流,不能相互配合,那么应收账款将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仓库部门开出的出库单要与销售合同上的发货物品相对应,不允许没有合同,擅自出库的现象发生。
  做好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购买单位对账,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应随时关注每笔出库单发出产品的质量,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应及时派人修理或退换货处理,不给对方提供拖欠支付货款的借口。销售部门开具的送货单,要由对方相关人员(如对方仓库保管人员)签字确认。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即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分析。应收账款账龄结构是指企业在某一时点,将发生在外的各笔账款按照账龄归类,并计算出各个账龄应收账款余额占总余额的比重。财务部门应指派专人每月负责应收账款按工程项目编制的余额明细表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从财务软件里导出的文档是按照单位名称核算应收账款的,根据的账龄长短采用不同的收款方法。因此企业财务部门要建立起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这三张表都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及时准确地提供给销售业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称、未超期应收账款、超期的应收账款、超期汇总、合计数、责任人/部门等内容。
  (三)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催收方式
  销售部门负责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监督销售业务员开展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若客户拖欠货款,销售人员可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催收方法。企业应收账款逾期后,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查往来单位未能及时支付应收账款的真实原因,是企业财务困难、管理混乱、人员变动,还是恶意拖欠、商业纠纷等。其次,应做的事情是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收账款政策催收货款,在到期前3天,电话催收逾期货款,以后每隔3天催收1次。超过1个月未收回货款,公司以销售部门的名义发出第1封催收函;超过3个月未收回货款,以财务部的名义发出第2封催收函;超过6个月未收回货款,以公司名义发出第3封催收函。催收函语气要严肃,可考虑停止发货,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在企业内部,可将应收账款的回款纳入销售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应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应收账款回款考核制度,通过量化预先设立的考核指标达到考核业务人员的目的。设立的考核指标可以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回款金额占应收账款的比重、坏账金额占应收账款的比重等。
  (四)加强现金流管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减少积压的库存商品,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压力。如果没有解决好应收账款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货款未收回、生产活动无法开展的情况。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被迫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拿到银行贴现,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应收账款的增加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负债经营使财务杠杆权益被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机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收益,增加了企业资金链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企业的资需求
  1.办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有偿转让或抵押给银行,以获得银行提供的资金,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这种保理业务的成本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息,一般来说,银行不会收取手续费。企业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循环使用银行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保理业务的作用,减少企业使用资金的短期成本。
  2.向银行申请商业贷款。商业贷款可以应付企业日常的资金支付缺口。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杠杆,提高了经营风险。
  五、结语
  制造业企业要可持续、健康、长远地发展,就要有效加强应收账款确认到收回整个过程的管理,认清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只有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需求的应收账款模式,才能改善企业应收账款工作的现状,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把握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因素,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武汉思力博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小瑜.制造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中国国际财经,2018(01):156-157.
  [2] 羅迎兵.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21):118-119.
  [3] 郑俊杰.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贸实践,2018(06):229+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5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