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政策体制、生源质量、教师构成、新兴专业教学水平、发展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本文就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提高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存在问题
  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能够卓有成效地反映出区域经济的潜力,检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符合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所有高职院校的社会性责任,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仍有待提高。
  一、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人才服务能力、技术培训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人才服务能力是指具有能够为所在地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技术培训能力主要是指具有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的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是指具有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能力;文化服务能力是指具有为当地企业、社区提供科技普及、文化服务等能力。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一)相关体制不够完善
  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对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够重视,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都比普通高校要差,地方政策体制也向普通院校倾斜,在政府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和项目咨询时往往忽视高职院校的存在。这便造成了高职院校很难有更多社会服务的机会。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有足够的社会服务经验,申报项目、申请资金等政策体制上的困难以及输出人才上的困難一定程度上会打消高职院校自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积极性[1]。
  (二)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理念使得家长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加倾向于理论研究的工作而轻视专业技术的工作。很多家长和学生把上职高学习专业技术当成万般无奈之选,宁可上费用高昂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去高职院校就读。就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来看,大多数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时分数没有达到本科提档线的,很少一部分是通过提前批招录进入高职院校的,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普遍生源质量较差的现象。与本科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意在培养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生源质量不够理想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教师构成不合理
  政策体制的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竞争力明显低于高等院校。很多教师把就职高职院校作为自身教师生涯的一个跳板,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所提升之后便“跳槽”到普通高校,这使得高职院校缺少能够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年骨干教师。虽然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经验和科研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水平,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专业课程需要的理论和设备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年老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保守,不容易适应这样高速变化的专业教学。而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很快掌握新型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没办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些综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四)新设专业教学水平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扩招,设立了很多新兴专业,如前几年较为火爆的电子竞技专业。在本身教师队伍构成不够合理、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新增专业会拉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并且在新兴专业教学水平的考核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不少高职院校为了保障就业率,增加院校的招生竞争力,忽视了就业质量,没有严把“出口”,一些不够上进、“混日子”的学生也能够顺利毕业,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五)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不够明确
  毋庸讳言,我国在高职院校的定位方面有失偏颇,数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念令我国社会各界至今都缺乏对“技术立国”的重视、缺少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没有如德国汽车工业、日本电子工业这类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标志性工业。很多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都不在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也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尤其体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科研工作,认为高职院校只要做好教学工作,不需要注重科研工作,即使搞科研也很难有成果[2]。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在操作技能上有着较高的水平,但随着专业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难以适应,不能跟得上发展的步伐,可替代性比较强,造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低的印象。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为了改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较低的现状,相关人员应重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情合理的提升对策。
  (一)完善政策体制,帮助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现阶段,高职院校也普遍认识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正在加大力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完善政策体制,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和项目咨询,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时批准额外的项目资金,帮助高职院校获得更多的社会服务机会,为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便利条件[3]。高职院校也应该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职能部门,增强与地方企业和政府的沟通与联系,相互信任,彼此支持,提高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更加了解当地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明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方向,开设改进企业技术、研发新型产品、发展地方经济的新课题,从而培养更多符合当地发展战略的应用型人才。
  (二)“严把入口”,提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
  高职院校想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要从源头入手,“严把入口”,正视自身的社会职责,录取更多高质量生源,不能满足于把自身当作高考落榜学生的归宿,不能单纯为了扩大招生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降低“入门”标准。虽然在实行前期会带来招生收益的降低,但只有“严把入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改变不努力学习还能上个高职院校的不良心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例上一般为2∶8,可见,应用型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立校之本。“严把入口”前期工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会产生一部分高考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学上的窘境,但要明确,没有改革便没有进步,不施加给学生和家长一定的入学压力,很难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提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院校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压力,对整体提升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而能够持续输出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会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从而提高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度。   (三)改良高职院校教师构成,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同时也给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要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教育。这要求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构成进行改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克服年龄问题,针对年龄较大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年龄较大教师学习、掌握新型技术,改变他们教学观念传统,只懂理论教学工作不会用新型技术设备的现状,使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教学模式,甚至是转到新岗位上。针对年轻教师,需要院校加强岗位培训,充分利用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第二,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待遇和福利政策,来吸引一批教学观念先进、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队伍中来,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理性增加新兴专业,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
  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建成,或是从普通高校分离而成的,普遍存在教师人数不足、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新兴专业以其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专业发展潜力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增设新兴专业时,高职院校要更加理性,判断新兴专业与本校传统专业科研方向的匹配程度,与本校现有师资力量的匹配程度。切忌看到同类或其他学校某些专业开办效果良好,就不顾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照搬照抄,造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新兴专业人才却找不到专业对口岗位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增加新兴专业时必须依托于高职教育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深入了解新兴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人才空缺,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招生人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4]。
  (五)确定高职院校发展规划,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为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应适当将注意力和经历放到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作上,确定院校发展规划并保障发展规划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十一五”期间很多高职院校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步完善了基础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在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策略和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实践。确定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首先要针对社会服务职能进行规划,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到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来,不局限于教学改革,要注重全面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在面对一些科研项目时凭借自身就可以做好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其次,重视教师、学生等学校工作主体在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发挥,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社会服务项目作为教师职称考评和绩效考核的標准,并做好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律,确保院校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成果,以提高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当前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上,高职院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提供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但如何具体实施还需要各院校结合当地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希望各高职院校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问题,为开辟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开创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瑞睿.湖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2).
  [2]王刚,等.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6(3).
  [3]欧阳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9).
  [4]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为例[J].职教通讯,2011(2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带一部”战略下湖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XSP20YBC18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瑞睿(1981—),女,湖南隆回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03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