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燕雯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现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对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及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颖视角,并基于对毕业生群体差异、主动失业和供求结构矛盾的调查结果,提出可以从完善社会保障、加强高校后期培训力度、改善政府引导等方面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夹心层
  
  一、引言
  
  2010年对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是621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流向社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对我国出口业和制造业产生的巨大外部影响,并造成许多企业裁员或准备裁员,这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让他们就好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及焦点问题,课题组经过对某市地方高校财务与会计两个专业2008―2009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发现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一)对高校专业建设不足的分析
  很多专家和学者在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办学,对于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要少办甚至停办,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评估时也参考了就业率指标。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能片面地依据就业率指标来指导专业建设。例如,十年前的亚洲经济危机使得制造业非常萧条,加上国内经济形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的大面积改革,生产工人大量下岗,造成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进而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就读机械类专业,许多学校的相关专业也不是很好办,造成2007年以来,机械类人才出现大量的短缺,深圳沿海许多生产性企业是出高薪也招不到会开数控机床的人才,这应该 是社会给高校教育的一个深刻教训。再如,对于学科建设要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现阶段由于经济危机,出口量比往年减少了许多,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是很理想,不能因此就对这些专业停办。从长远发展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类人才还是会有大量需求的,所以要做到长远规划,弹性调整。
  (二)对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分析
  1.失业存在的必然性。失业在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会存在,而由于高校毕业生是受过高校教育的,因此他们也成为失业人群中特殊的一个群体――“知识失业”。让所有的高校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这是大学精英教育阶段的目标。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不可能再做到百分之百就业。而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也有其必然性,第一,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是肯定的,这是对人才自身的检验,高等教育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淘汰不合格人才,公平就业就是要让优秀人才找到好工作而不合格的毕业生要接受再培养才能上岗。第二,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很多失业是人生成长成熟或经济波动发展所造成的必然现象,这并不恐怖,应该理性对待。
  2.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夹心层”现象。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增加招聘人数的意愿减少,这对2009年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就业难并不是对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一样,高校分为几类,部属211工程学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及职业院校,各类学校由于享受政府配套资金不等、师资力量不同、实验条件不同等原因培养的人才也各不相同,其就业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就业最难的应该是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就业中处于“夹心层”地位,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强调应用技能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总体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所以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要针对特殊矛盾出台帮扶政策。
  3.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失业。伴随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期望与高校精英时代相比是翻了几倍。对某重点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55%的学生认为月薪低于2 500元的工作是不能接受的,58%的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一定要是世界500强企业,这有利于以后跳槽、换更好的工作,72%的学生认为企业的福利待遇及培训是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调查统计显示,在找工作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没有工作的机会,而是由于学生的期望太高,没有能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放弃工作继续等待也不愿降低要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并不是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三)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分析
  对于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试用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存在脱节,不相适应。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帮企业解决现实问题,企业自然不雇用。以某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有许多学生学习很用功,经常获得学校的奖学金,甚至取得了相关会计证书,毕业时也能获得聘任,但工作不到两周就自己辞退了,因为最基本的会计书写、扎张等工作不会,对一些账户的相关性无法做到关联性审核,很难长期待在企业里。其实这也反映出许多高校教学方式和目标的缺陷,本科教育还是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虽然不能和职业院校一样全部教学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但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社会扶持针对性不足
  自2004年以来,各级市政府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以武汉市为例每年有200万元的专项优惠贷款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但为了获得支柱基金,申请者必须符合许多条件,而很多毕业生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愿以偿。2009年毕业生国琛恩想创办绿色垃圾回收企业,却因不是武汉市户口,申请贷款半年未获批准。普遍来看,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大学生创业难获贷款难的情况。从南京市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了解到,三年仅发放了两笔贷款。江西南昌2008年仅成功办理50多名大学生小额贷款。可以说政府在政策上是努力优化创业环境,而希望申请大学生小额贷款的大学生也是相当踊跃,但由于办理贷款的高门槛,造成了闲置的资源和踊跃的创业大学生的矛盾。
  
  三、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期培训机构的建设
  为了缩短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后期培训机构。高校的后期培训机构就如同企业有售后服务部一样,其对象主要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针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开展的特色培训。就如企业卖出产品后还有售后服务一样,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不能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就此结束了,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由于能力不行而被解雇,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学校培养不合格,需要进行返修,要进行再培训。高校开展后期培训的好处在于,第一,学校对学生有本科四年的教育,相互之间是熟悉的,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其知识结构有非常好的了解,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计划,学生也知道老师的研究专长,可以有目的性地请教,有利于他们顺利通过试用期,而且学校的资源相对于社会培训机构来说还是要丰富得多;第二,通过这种培训,也可以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有助于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需要人才,有利于“产―学―研”的统一。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
  经济的发展带动需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日提高,这反映到学校就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提高。但在大学里有这样两种怪现象,一种是大学里的不少教授科研水平是非常高的,科研成果也很丰富,但不愿意从事本科教育,因为太基础了,出不了成果,体现不了自身价值。另一种是对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以会计教学为例,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就颁布了,而且是于2007年开始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施,但许多老师并没有主动深入地学习这套准则,造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滞后于社会需求。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技能是最有效途径之一,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到更先进的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参加各种会议交流,特别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加强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让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三)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
  统计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而产生很多主动失业,为了减少毕业生在择业时的不满意程度,可以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要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要解决几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一,区域因素,由于毕业生工作的流动性很大,经常会因为个人发展或其他因素而变换工作地点,因此合理的保障机制应该能够全国联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能促进和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企业属性因素,现阶段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一样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等他们受保障的程度不一样,要降低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满意程度,就要建立公平的保障机制,要缩小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
  (四)政府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引导
  政府在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鼓励大学生创业,也相继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从过去两三年的实际结果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政府调整做法,由过去的鼓励创业转为有效引导创业。例如政府每年出台大学生创业指导书,指导书应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及社会资源分配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步伐指出适合创业的领域,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创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政府出台创业指导书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充分了解;第二,学生按创业指导书创办企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产销对路问题;第三,政府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资金支助时,可以避免盲目审批,提高审核效率。
  (五)创业基金的多途径筹集
  由于高校毕业生没有资本的积累,创业资本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基金,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其实资金来源应摆脱过去单一依靠政府出资的思路,改由三部分构成,即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企业各出一部分,以低于市场贷款利率的形式借贷给毕业生用于创业,通过资金的循环积累基金,服务更多的创业计划。
  总之,合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指导学生就好业。●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教育扩展与大学生就业率的变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7(3):38-43.
  [2]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9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