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的美学视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 翻译美学思想基于理性的动态的交往即翻译语言转换过程,关注该过程中的各要素以折射出其语用、文化、社会等多维价值,为现代译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关 键 词] 传统译论;翻译;美学。
  [作者简介] 王晓军,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语言与教学研究。
  
  一、引言
  
  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人学、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而形成的翻译理论,其发展可归结为:佛经序翻译理论、正名论翻译理论、哲学化理论、文艺学理论①。中国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②。此外中国传统译论还呈现出其他美学命题,而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晚期③。面对蕴含浓厚美学思想的译论终结,我们的译论路在何方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做一简单探讨。
  
  二、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终结
  
  王秉钦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以十大学说为重要标志: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④。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⑤。这段话的意蕴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涉及了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一般文化研究的领域。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特点包括:儒学色彩浓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从整个翻译理论历史可以看出,翻译理论从最初的“案本”等的“重质朴,轻文采”,玄奘的“求真”和“喻俗”,到后来的“善译”,和严复著名的“信、达、雅”“直译、意译”“信、达、切”以及鲁迅等人的“忠实、通顺、美”和揉合其他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最高的翻译境界的“神韵”“神似”“化境”,到当前我国译界普遍认为比较恰切的标准“忠实、通顺”。据此,罗新璋在他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步游离独立,正在形成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王宏印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经过反复磨合,多方结合,已经进入一个综合得不能再综合的阶段了。王先生以著名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为例,指出――许先生的“美化之艺术”,即“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化”指等化、浅化、深化“三化”;“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艺术”指“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许的译论总结是一种促进传统译论终结和消亡的努力⑥。
  
  三、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1.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傅仲选所著的《实用翻译美学》论述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和翻译审美再现本书的主导思想、论述内容与体系框架,正是当今翻译美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与范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翻译的运做机制,讨论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心理结构和认知图式、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以及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则重点在于“比较”,通过中外名著译例,从美学的角度,以宏观和微观比较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翻译进行跨文化、跨时代和跨地域的美学研究。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格式塔意象理论,结合语言学、文学、美学、认知心理学以及阅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进行研究。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回顾了中国译学美学,从四个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美学,即主体篇,从语感与美感、美感的生成要素、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等层面探索了翻译美学、问美篇,探讨了英语、汉语的各层面翻译美学的体现、朦胧篇,从汉英语言的朦胧视野探索多维视角的翻译美学与美的语际转换、实践篇,从汉英互译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翻译美学,包括科技美学的再现。
  2.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当代美学思潮的发展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当代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姚斯是伽达默尔的学生,其主要论点是:文学作品不经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生命力,正是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赋予了作品以无穷的意义,其价值才从中体现出来,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能动的参预者。接受美学的全新创意和新鲜活力在于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表明,我们应尽快建立翻译接受美学。从现有的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注重接受美学与翻译相互结合的研究,例如王松年、姜苏、陈谊娜、张小平、宋安妮、刘凤梅、宋华、韩子满、杨松芳、张锦兰、贺文照、曹英华、周政权,刘艾云、王著定等讨论了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3.国内翻译与美学结合研究。回顾中国美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与案例实践分析、美学理论与美学价值、科技翻译、广告商标翻译的美学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文本的语音、词语、句、段、篇章等各个层面,翻译主体的译者、读者的认知、文化、社会、社交、审美意识等因素以及美学的再现策略等,包括文学翻译与美学结合的研究,如对文学语境的美学体现与信息传递、文学翻译的多角度及其美学效果、从美学功能看诗歌的语言变异、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文学翻译中美学认知的多元性等。对作品的翻译美学进行分析的包括:《围城》比喻翻译探美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从《红楼梦》英译本看委婉语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等。此外,翻译美学研究还涉及到许多翻译与美学结合层面,如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策略、一种形式美学的翻译观、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想象、英译汉中美学价值体现试析、读者反应与跨文化语篇的阐释等。诗歌翻译美学主要还是围绕“三美”进行探索或深化,如英语变体词的美学效应、英语拼写变异的美学功能及其翻译、诗歌翻译的“立形以传神”、论英诗中分行的功能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等。科技英语翻译美学涉及美学的标准、美学特征与体现、美学再现及其功能,探索通过忠实和准确的翻译来再现原文的音韵美、形象美、简约美等语言艺术美,如科技翻译中的美学思考、女用商品商标汉译的美学原则和翻译方法、论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商品名称的翻译等。
  4.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趋势。王宏印认为,中国现代译论诞生的途径有:(1)西学为主的理论途径,强调以现代西方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理论以及借鉴其他科学和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翻译理论;(2)国学为主的译论途径,即适合于文艺学类翻译和汉外-外汉互译的阐释和转变;(3)中西结合形态的译论发展途径。由于翻译学本身除了单纯的科学性之外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社科的综合性质,一如包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及其文艺学美学理论在内的中国文艺学甚或中国美学的综合性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妨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译学、译事基础做起,来考虑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条件,作为向着建立普遍翻译学这一终极目标的一种努力⑦。
  20世纪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流派层出不穷,出现了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应开展中西结合的译学发展途径,探索中西结合的翻译美学译论。毛荣贵认为,符号学、符号美学、接受美学或格式心理学都是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⑧。
  
  注释:
  ①③⑥⑦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阐释》第220~221、227、230、230~23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59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④⑤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第4、3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⑧毛荣贵:《翻译美学》第345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9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