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等位置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敦煌悬泉汉简等史料并经实地考察,对于汉代敦煌郡境内的邮驿系统及其所设置、骑置、驿和若干亭的位置和所存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汉代;敦煌郡;置;骑置;驿
  中图分类号:K877.5;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3-0070-08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ost system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places and ruins of Zhi(置)and Qizhi(骑置)and Yi(驿)in Dunhuang
   LI Bingcheng
  (Dunhuang Studies Institut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By a careful checking up inscription of the Hart Bamboo shps unearthed at Xuanquan Dunhuang,this article attempt to investigating the places and ruins 0fZhi(置)and Qizhis(骑置)and several Yi(驿)and Ting(亭)in Dunhuang County in the Han Dynasty,
  Keywords:The HanDynasW;Dunhuang County;zhi(置);QizIli(骑置);Yi(驿)
  
  一
  
  一般认为,汉代邮驿系统内部设置有“置”、“驿”、“邮”、“亭”等机构。《后汉书・西域传》载汉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邮置系统为汉王朝的兴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汉书・冯奉世传》:“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师古注:“置,谓置驿之所也。”于居延、敦煌悬泉汉简等见,“置”为最高级别的邮驿机构,其人员较多,吏员有丞,丞下有置、厩、厨、仓啬夫及佐,承担日常传递文书、养马、驾车、炊厨等值役人员则或徒、或卒、或一般平民。敦煌悬泉置即有官卒徒御凡37人(甘露二年,另一简记载为47人)、传马40匹、传车6乘(阳朔二年),多时可达15乘。“驿”与“置”相较,功能有别。有学者认为,驿以驿马传递为主,置以传车接送为主并兼递部分邮件,有些置、驿又合而为一。置、驿以下最基层单位为亭。《汉书・高帝纪》师古注:“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敦煌郡邮路所设的亭,简文中可查知其名者近60个。另有学者考得汉代邮驿系统中还有以传递重要和紧急文书为主的“骑置”,此为速度最快的一种传递方式,其地位在置以下,一般设在两个置之间,骑置与骑置之间有亭。
  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地当西域门户,为中原西出西域故道上无可替代的咽喉枢纽。《汉书・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阳关往西域有南北二道。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耆旧记》称,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故敦煌一地邮驿系统的建设颇受汉王室的重视,有关史料特别是出土于敦煌悬泉置等处的汉简中留下了汉敦煌郡境内邮驿系统设置、运行的许多记载,弥足珍贵。笔者不揣谫陋,拟运用这批史料并通过反复实地考察,对汉代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亭的设置及位置与相关遗址略作考证(图1),以就教于学界。
  悬泉Ⅱ0214③:154简:“口效谷、遮要、县泉、鱼离、广至、冥安、渊泉写移书到……”县泉即悬泉,简文中均写作县泉。学者公认上引简中提到的7处地名皆为汉敦煌郡辖境内的置名,其顺序依次从西向东排列,这为我们研究丝绸路上这些置的序次及其相互间的位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史料。其中效谷、广至、冥安、渊泉又为敦煌郡属县名,这4个置与县同名,表明上述县中亦设置。此外还有龙勒置和玉门置(详后),敦煌郡境内共有置9所。Ⅱ0114③:522简:“甘露三年十月辛亥朔,渊泉丞贺移广至、鱼离、县泉、遮要、龙勒,厩啬夫昌持传马送公主以下过……”公主即解忧公主,甘露三年(前51)由乌孙返回长安。简中所提6处地名,亦为汉敦煌郡的置名,其顺序由东向西。又由悬泉简知汉敦煌郡境内除这9所置外,还设12所驿:万年驿、悬泉驿、临泉驿、平望驿、龙勒驿、甘井驿、田圣驿、遮要驿、效谷驿、鱼离驿、常和驿、毋穷驿。在全部17914枚悬泉汉简释文中有13枚简提到“骑置”,其中效谷县有甘井骑置、遮要骑置、平望骑置、悬泉骑置共4个骑置,广至县有万年骑置等。骑置通常有吏1人、马3匹、驿骑3人。
  
  二
  
  以下对于汉敦煌郡境内邮驿系统的置、骑置、驿以及若干亭的位置及其遗址,大体依自东向西的次序分别考证如下。
  渊泉置(县、亭)
  渊泉为汉敦煌郡境内最东部的一县,县城内设渊泉置,亦设渊泉亭。笔者曾考得该县城址为今瓜州县河东乡四道沟村古城,南北约350米、东西240米许、残高1.5-2米,城内发现汉五铢钱币等物。另依悬泉Ⅱ0214:130简,由酒泉郡乾齐县西去渊泉县58里,合今约25公里。由汉乾齐县所在的今玉门市黄闸湾乡一带沿疏勒河干流西北行25公里,恰为四道沟村古城。渊泉县地处疏勒河干流大拐弯的内侧,地势较低,泉源旺盛,为疏勒河中游绿洲的精华地段。
  
  美稷亭
  
  渊泉县以西为冥安县之地,渊泉县西距冥安县所在的南岔大坑古城(详后)约60公里,合汉140里,里距较远,其间无疑还应设有邮驿机构,惜今已不知其名。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道沟古城与南岔大坑古城中间,距二城均为30公里(合汉70里)的地方,今锁阳城镇桥子村长沙岭有一座汉代城堡,今名草城,又叫半个城。该城平面基本方形,残长东西26.4米、南北24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墙垣夯筑,最高处5.5米。南垣倒塌后用土坯修补,夯层、土坯层间均夹压红柳层,系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南开一门。城中仍堆放着当年燃放烽火的积薪,由红柳、芦苇、胡杨树枝堆积而成,现呈斜坡状,长约18米、宽4.5米、最高处4米。因堆放大堆柴草,故称该城作草城。城内外随处散落陶片等物,城南不远发现许多墓葬并见大面积的陶片分布。城北6米许现存土塔遗址两座,城南5米处存烽燧遗址。由其位置、规模、遗物等可以认定草城应为汉代连接渊泉县与冥安县间的一所骑置或驿、亭。考虑到这里邻近汉长城宜禾都尉美稷候官所辖塞段,且悬泉简中又有美稷亭一名,因而草城有可能即美稷亭遗址。
  
  
  冥安置(县、亭)
  
  笔者考得汉敦煌郡冥安县故址即今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岔大坑古城,城内设冥安置,亦设冥安 高起的台地(即大疙瘩梁)上。
  
  效谷置(县、驿、亭)
  
  前引110214③:154简所记敦煌郡境内7置,其自东向西的排列顺序遮要置之后为效谷置;又由110214②:239A、Ⅱ0214②:266A、Ⅱ0214②:267A等简(详后)知,遮要置之西为甘井骑置,似乎遮要置之西既有效谷置又有甘井骑置。实际情况为效谷置位于遮要置北略偏西7公里(合汉约17里),而甘井骑置位于遮要置西北18公里(合汉约43里)处(详后)。效谷置应设在效谷县城,同时并设效谷驿、效谷亭。笔者考得,汉敦煌郡效谷县城即今敦煌市郭家堡乡墩湾村北的墩墩湾古城,该城墙垣已毁,在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散落大量灰陶片、碎砖块等遗物。该城南偏东距遮要置所在的大疙瘩梁古城7公里,西南距今敦煌市城17公里。效谷县管辖党河下游绿洲东部、东北部一带。
  
  甘井骑置(驿、亭)
  
  Ⅱ0115③:32:“效谷甘井骑置一所第二,马三匹,吏一人,小未傅三人。”甘井骑置在效谷县境内排列第二,其人员、马匹配置亦与其他骑置同。由简文见甘井骑置并设甘井驿、甘井亭,与遮要置、遮要驿、玉门都尉等联系频繁。Ⅱ0214②:239A:“入东军书一封,玉门都尉上,建平三年(前4)四月己未夜食时,遮要厩吏并受甘井驿苏利。”Ⅱ0214②:266A:“入东军书一封,玉门都尉上,建平三年四月癸卯定昏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音。”Ⅱ0214②:267A:“入东军一封,使者解君上,建平三年闰月己癸(此误)鸡中鸣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吏音。”以上3简均标明为“入东军书”,即向东递送的军情文书,其中两封为来自玉门都尉的“上书”。一般认为玉门都尉府治即今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的小方盘城。这些文书均为遮要驿吏或厩吏“受”甘井驿吏之递,即经由甘井传至遮要,表明甘井位于遮要之西或西北。同时甘井骑置又要接收来自玉门都尉的军书,说明该骑置又位于玉门都尉之南或东南。Ⅱ0214②:268:“(建)平三年四月癸未桑树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吏音。”亦表明甘井在遮要之西或西北。甘井骑置还充当敦煌太守府与玉门都尉、中部都尉间的重要联系站点。V1210⑨:9A:“出北书一封,大守章诣都尉府,七月壬申夜食时,甘井卒充付鄣门卒安。”V1210③:1OA:“出北檄一,大守章诣都尉府,七月己巳平旦时,甘井卒充受鄣门卒忠。”V1210③:95:“亥时下铺时,甘井卒充受鄣门卒安。”太守无疑指敦煌郡太守,都尉府则可能指玉门都尉府抑或中部都尉府。笔者考得中部都尉府即今西碱墩(T24),为一座周长约130米的鄣城,位处敦煌国营农场场部东北6公里、党河汇入疏勒河河口东南13公里处。从敦煌郡发往北部军防一线的“北书”、“北檄”亦须经由甘井骑置传递。可见这条以东西方向为主的驿道中,又分出一条敦煌北通北部军防的路线。至于“鄣门”所指,上引9A简记为“付鄣门卒”,应指玉门都尉府或中部都尉府的鄣门;而IOA、95两简皆云“受鄣门卒”,则该鄣门当指敦煌太守府的鄣门。
  那么位于遮要置之西或西北、玉门都尉以南或东南、敦煌城以北的效谷县甘井骑置,究竟位于何处?笔者注意到,在今转渠口镇戴家墩村六队残存一座汉唐时的古城址,名戴家墩古城。笔者于1983年实地考察时,其墙垣破损严重,仅余颓基,夯筑,南北114米、东西93米,墙基坍宽约10米、残高0.6-1.1米。四角向外突出,应为角墩残迹,唯西北角墩稍完整。南垣中部缺失,似为城门所在。城中偶见灰色绳纹、素面陶片,红色细绳纹薄胎陶片等物。因其地处党河尾间,地下水位较高,城周一带多有草甸、盐碱滩分布。曾有学者认为该城为汉效谷县城,其实该城的规模远较汉代县城为小,其位置又与史料所记汉效谷县的方位、距离不符,故不可能为汉效谷县城。戴家墩古城位于大疙瘩梁古城(遮要置)东北18公里(合汉43里)处,恰与这一带置、骑置间通常的距离吻合。其南(略偏西)距汉敦煌郡城(沙州故城)亦约18公里、东(略偏南)距墩墩湾古城(汉效谷县城)12公里(合汉29里)、北距西碱墩(中部都尉府)14公里(合汉33里)、西(略偏北)距小方盘城(玉门都尉府)约70公里,这一位置正可符合甘井骑置的所在,因而戴家墩古城应为汉甘井骑置。敦煌市博物馆馆长李岩云认为:“从置设置的里程上来看,在敦煌郡周围每约4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置。依此推测从汉代敦煌郡城到玉门关(小方盘城)应设有两置,玉门置应为其中一置。由此看来余以为西汉敦煌郡所设置应超过9个。”确如其言,从汉敦煌郡城到玉门关距离过远,的确不可能仅设一个置,只不过除玉门置外的另外一个并非置,而是骑置,即甘井骑置。骑置之数是不包括在敦煌郡9置总数内的,悬泉汉简记敦煌郡9置当无误。
  由遮要置西去,甘井骑置南去,即可抵达汉敦煌郡城。学界公认敦煌郡城即今敦煌市城西党河西岸的古城址,名敦煌故城或沙州故城。由敦煌郡城东去遮要置(大疙瘩梁古城)21公里(合汉49里),北去甘井骑置(戴家墩古城)18公里(合汉42里),西去汉龙勒县城(亦设龙勒置,今南湖破城)约70公里,经甘井骑置西北去玉门都尉府约70公里。
  
  玉门置(关)
  
  玉门关约设于武帝元封四年(前107)“酒泉列亭障至玉门”之际。笔者曾考得汉代最早的玉门关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约太初年间李广利伐大宛后移至敦煌西北。至于敦煌西北汉玉门关的位置历来看法不尽一致,或指认今小方盘城,或认为应在小方盘城以西约11公里的马圈湾西,或认为应在小方盘城西侧150米处的南北长城线上。至于玉门置,因悬泉简中未见玉门置之名,故有学者认为未有玉门置之设。其实并非如此,近年敦煌市博物馆在小方盘城外西侧、南侧的灰堆中发现300多枚汉简,简文中即记有“玉门置”、“玉置”。98DXT5:19简:“玉门隧长口崇言军书到玉门置守啬夫庆卒赵。”98DXT6:08:“口罚玉置。”玉置即玉门置的简称,表明小方盘城亦为玉门置,该置为汉敦煌郡境内所设9置之一。同时在小方盘城正东115米处发现残存的南北走向坞墙,长75米、宽2-3米、残高0.3―0.5米,坞墙北端向西北延伸18米,南端亦向西延伸;城北50米处又有东西走向的坞墙,长40米。可见小方盘城周围尚有一个外城,外城大体方形,每边长约80米。笔者赞同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府、玉门置的看法,玉门关应设于其西侧外城。从敦煌故城北出,沿党河干流西岸而行,至戴家墩古城(甘井骑置)18公里(合汉42里),再北行14公里(合汉33里)可抵西碱墩(中部都尉府),折而向西沿疏勒河南岸行进,经大月牙湖、东园湖、酥油兔、波罗湖、条湖、大方盘城(汉代粮仓)可抵小方盘城;亦可不经过中部都尉府而从戴家墩古城径取西北,经盐池、平湖、麻黄滩、七流水而至大月牙湖,与前道 合。由此继续西行出玉门关,踏上前往西域的北路。《汉书・西域传》:“白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破羌亭
  
  由敦煌故城西(略偏南)去约60公里(合汉里约140里),可达汉敦煌郡最西的龙勒置(位于汉龙勒县城,今敦煌市南湖破城),二者距离较远,其间肯定还应设有两三处邮驿机构(驿、骑置或亭),其中一处即为破羌亭。破羌亭一名见于悬泉简,笔者查得该亭直到唐、五代时仍存,其位置恰在今敦煌故城与南湖破城中间的南湖店。约撰于盛唐的P.0788《沙州地志》记:“破羌亭,(寿昌)县东六十五里。云汉破羌将军辛武贤破羌戎,于此筑亭,故日破羌亭。”撰于后晋天福十年(即开运二年,945)的《寿昌县地境》、后汉乾{;占二年(949)的《沙州城土镜》(P.2691)等文书亦有相似记载。唐寿昌县城东65里(合今约70里)处正是今南湖店,其东距敦煌故城30公里(合汉70里),西距南湖破城(汉龙勒县城)亦30公里,恰位于二者中间,70里也正好是一般行旅一天的路程,行进一天后恰可在这里得到休整补充。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仍为敦煌城与南湖绿洲之间的行旅食宿之所,惜破羌亭址早已无存。这里还有一处重要的石窟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千佛洞,洞窟开凿在党河北岸崖壁上,始建年代不详,今存北魏至元代洞窟19窟。该石窟群的建造无疑亦与这里重要的交通位置有关。
  
  龙勒置(县、驿)
  
  前引记载甘露三年(前51)十月解忧公主由乌孙返回长安途径敦煌等地的Ⅱ0114③:522简,即明确记有龙勒置之名,该置无疑设于汉龙勒县城。汉龙勒县唐代易名寿昌县,其故址学界公认即今南湖破城。由敦煌市城西出,沿党河(汉氐置水)北岸西(略偏南)行,经党河总分水闸、南湖店至党河大拐弯处,继续西南行即可达南湖破城。该城位于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一队,已十分残破,多被流动沙丘掩埋,东、西、北三面仅存断续墙垣,南垣仅见墙基,南北270米、东西300米许。城内外散落大量陶片、砖块、箭镞、石磨残块、断珠、黑白棋子、铜饰残件等汉唐遗物。由该城向西约5公里即为阳关遗址所在的古董滩。由此西出,即踏上前往西域的大道,是为西域南道。
  
  三
  
  除上考汉敦煌郡境内邮驿系统的置、骑置、驿、亭而外,悬泉简中还有一些驿(田圣驿、常和驿、毋穷驿)和大多数亭,由于缺少相关方位的记载,加以大部分简文尚未刊布,目前尚难以考证其确切位置。笔者颇疑,毋穷驿很可能与唐代的无穷驿同在一地。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无穷驿,右在州东一百里,在无穷山置。”笔者考得,无穷山即今火焰山,在敦煌故城东100唐里处有一条穿越火焰山南北的通道,今名汉峡,或称旱峡,行人车马均可畅通。该道西侧山丘上残存烽燧一座,残高4.5米,烽燧周围尚见残墙遗迹和少许汉唐时期陶片,此即唐代无穷驿址。驿旁还有一泓崖壁上渗出的泉水,可供行旅取用。汉毋穷驿亦应位于这里。毋穷驿西去位于东水沟口的平望骑置约10公里(合24汉里),东去悬泉置12公里(合29汉里),恰可作为二者中间的连接站点。同时由毋穷驿穿过火焰山沿山南麓东去约32公里还可径抵老师兔城(鱼离置)。
  至于悬泉简中所记众多的亭,实际上它们并非皆属于邮驿系统,除上考邮驿系统诸亭外,有些亭应属于治安系统,观其名称如西门亭、安乐亭、常乐亭、昌安亭、乐义亭、遮奸亭、卫泉亭、禁奸亭、异众亭、胡城亭等恐是;有的亭则属于军事防御系统,如远望亭、驷望亭、孤山亭、服羌亭、承塞亭、通关亭、安汉亭、安羌亭、鱼泽亭、步广亭、广汉亭等。笔者推测,鱼泽亭应与汉宜禾都尉鱼泽障同在一地,其遗址为今瓜州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煨烟墩(T38a烽)”双泉亭应与唐双泉驿、双泉戍同在一地,为今瓜州县柳园镇西北约35公里的大泉遗址;常乐亭应与唐常乐驿、常乐县同在一地,为今瓜州县西南20公里处的六工破城;步广亭当与汉中部都尉府步广候官治所同在一地,即前述位于今国营敦煌农场东北6公里的西碱墩;广汉亭应与汉宜禾都尉广汉候官治所同在一地,即今瓜州县桥湾火车站南1.5公里处的古城址。
  需补充说明,悬泉简中很少见到“邮”,前引张德芳先生大作写道,仅在东汉永平十五年(72)的纪年简中见到石靡邮、悬泉邮两处,可知西汉时称亭不称邮,只是到了东汉才有了邮的建置。此外,悬泉简还有“乡邮亭”(Ⅱ0314②:235)、“县及乡邮亭”(0215②:113)等记载,乡里之亭似亦兼传递邮件之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0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