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特征及时代意义的探究,厘清并分析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找出一条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出路,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更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171-02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作为我国思政教育主阵地之一——高校,思政教育仍然采用以“一对多的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这种传统思政教育形式造成了学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发展需要。因此,从“互联网+”层面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及现状,厘清当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找出一条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出路,不仅有利于增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领域之中,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高校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网络时代青年”,他们的成长经历、思维方式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强、选择性强、多变性强和差异性强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在不断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国际敌对势力也在通过网络手段同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思想引导;在网络大环境中,西方某些腐朽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深,若此时不加强思想引领,会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如何运用“互联网+”这一手段来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使其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奉献意识、重诚信、讲团结、艰苦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实践与运用,势必将加强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进而促进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互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手段,必将掀起一轮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互联网+思政教育”自身所具备的思政教育影音资源、最新的思政教育观点与动态以及不受时间、地点所限制的教学特点,是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困境的“良药”。微课、慕课、SPOC、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更以其自身优势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与时代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落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
  我国高校长久以来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再辅之讲座等宣传活动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虽然该形式有利于高校思政知识的普及、营造高校良好思想与政治氛围,但是在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与政治体验、政治参与、政治认同、思想与政治内化、思想与政治践行等方面的效果并不突出。同时,单一的知识讲解和案例教学,已经落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突破该局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上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轻视运用和实践
  我国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但是轻视运用和实践。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以讲座为代表的思政教育宣传活动,都主要强调思政知识的传授,其效果是有限的。高校学生对于真正理解、参与、内化、践行思想与政治要求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主题班会与实践性较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因受学生素质的差异与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改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搭建以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技术自身具备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特征,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实现奠定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参照现有的易班,构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从而整合零散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化与共享。构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推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各个高校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将最新的时事动态、思想政治理念、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课件、先进的思政教育经验和创新化的思政教育方式等内容进行整理、上传、优化、整合,同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与教育需要,从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中选取适合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整合,实现取他家之所长,补自身之不足,最终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各高校在进行思政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校园网、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便于学生参与互动、随时随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受众广泛、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不仅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独特优势,更为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实践性。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为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举办思政知识大赛、思政知识有奖竞答、思政征文;组织观看思政教育相关的网络视频;组织填写网络思政教育调查问卷等形式,既能够克服传统“一对多的课堂面授”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又能够通过比赛、获奖、互动与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水平,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教育教学能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位优秀的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还需要具备熟练地互联网技术。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强培养“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
  一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自觉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自己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地位。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包括课件制作、设备媒体的使用、相关辅助软件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培训。
  二是高校思政教師应积极适应师生关系的转变,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通共享教学信息;从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网友”关系;由课程、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设计者。以学生作为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关注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从而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是高校思政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协作,“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需要一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团队的分工合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课程团队建设,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从课程的选择、设置到视频课程的录制,从网页设计到网站的维护、优化,都需要该思政教育教学团队的分工配合,以达到学生良好的思政教育网络课程体验,以及优质的资源保障。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勇于走出其现有的“朋友圈”,积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同国内外思政教育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四是各高校应当重点培养有思政专业背景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与进修的平台。支持本校思政教育科目的教师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鼓励他们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过程中来。
  四、结语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育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养及优秀心理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各高校也应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联动,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格防止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使得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化、制度化,牢牢把握党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参考文献:
  [1]耿,白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4):211-212.
  [2]李丹丹.论新时期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4):215-216.
  [3]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4]曹文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创新——对高校“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12):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7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