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线教育产品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遭遇寒冬,亟待创新。文章对云南省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读者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设想。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9-0042-0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空间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空间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扩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对现有空间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研究空间,致力于为读者打造舒適宜人的学习和阅读环境。
  1 学习共享空间研究综述
  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提出“信息拱廊”概念,并逐步拓展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成为全球第一个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共享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协同学习提供全面支持,是目前最受高校图书馆关注的一种读者个性化、协作化学习和知识服务创新模式[1-2]。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等。我国学界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任树怀、盛兴军发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一文,首次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概念[3];200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对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进行改造,率先建立了学习共享空间;201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吸纳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建立了学习共享空间。
  2 云南省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调研情况
  2.1 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
  笔者通过网络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图书馆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提供资源服务。云南省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见下页表1。
  2.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问卷调查情况
  2.2.1 调研样本分析。笔者对到馆读者随机发放学习共享空间需求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回收166份,回收率100%。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分布为:文学院24人,旅游管理学院22人,信息学院11人,财会学院54人,经济管理学院13人,艺术设计学院9人,经济管理学院13人,外语学院6人,医学院9人,此外还有5名教师。
  2.2.2 学习共享空间功能数据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读者没听说过学习共享空间,44%的读者知道学习共享空间,对学习共享空间十分熟悉的读者只占10%。此外,调查还发现读者对学习共享空间有以下需求:24%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具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电子资源检索、书刊查询等功能;20%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提供参考咨询、用户培训、学科导航、书刊荐购等服务;12%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配备学科馆员、辅导馆员、兼职读者、技术专家等人员;24%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开展数据库推介与使用培训、论文写作指导及心理指导等服务;29%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提供传统书刊资料、数据库资源、多媒体资源、互联网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的信息服务;14%的读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配置人文社科类图书、教辅类图书、专业核心期刊、计算机类书籍、常用工具书、休闲杂志等纸质文献资源。
  2.2.3 图书馆数据资源使用调查分析。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在局域网内可共享云南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尽管云南大学图书馆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如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等,但本次调查显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有66%的读者从未使用过该馆的数据库资源。在使用数据库资源的读者中,用于课程学习和备考的占10%,用于论文课题研究的占8%,用于过级考试的占5%,出于业余兴趣爱好的占7%。以上数据表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数据库使用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使更多的师生了解和使用数据库资源。
  2.2.4 管理和宣传学习共享空间调查分析。该项调查统计采用Excel平均数算法,满分为10分。本次调研显示,在读者前往学习共享空间的目的中,自主学习目的得分最高(8.3分),其次是查阅书刊资料(8分)、利用数据库资源(7.8分)、使用互联网(7.6分)、讨论交流(7.2分),消遣目的最低,只有5.6分,说明学习共享空间读者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读者获取学习和科研信息渠道方面的分值较接近,表明读者通过多种渠道均可获得所需的信息,其中通过查阅纸质书刊资料获取信息的分值为7.9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分值为7.8分、通过网络查询获取信息的分值为7.6分,采取人际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分值为7.6分。学习共享空间读者行为反感程度的分值较高,其中喧哗聊天8.4分,不爱护空间设施8.3分,谈情说爱7.5分,玩游戏7.2分,说明读者希望在学习共享空间不被打扰。此外,在学习共享空间宣传途径方面,读者认为网络平台的宣传效果最佳(8.0分),其次是举办校内现场宣传活动(7.5分)、举办宣传讲座(7.4分)、校园广播(7.4分)等。
  3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设想
  3.1 实体空间建设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推动和影响下,高校鼓励读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图书馆空间加入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等内容,从而形成学习共享空间[4]。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由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组织管理整合的有机体,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搭建促进个人和小组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5]。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实体馆舍、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可在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协作式学习空间、讨论室、自助打印机设备、休闲阅读区、论文写作指导室、教师备课室等。   3.1.1 图书馆主馆空间改造。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可对主馆传统阅览区进行改造,加装入馆门禁,读者凭借一卡通或微信扫码即可入馆,既方便读者入馆,还可统计入馆人数;可在大厅设置自助借还机,方便读者自主借还书,提升读者的满意度;在书库摆放阅览桌椅,方便读者在书库看书和学习,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完善书库架标导览及标识,方便读者尽快找到所需的资源。该馆可对主馆二楼的几个小自习室进行改造,增设投影、简易可移动白板等设备,将其打造成可容纳10~20人的小型会议室、学习交流空间、论文写作指导室等,既可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空间,也可为读者开展社团活动提供场所。
  3.1.2 图书馆副馆空间整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副馆一楼大厅可设置自助打印机,方便读者打印资料,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副馆一楼考研自习室可在现有基础上实行登记预约,并通过后台统计考研学生到馆及在馆时长情况。预约登记可通过“不占座”微信小程序实现,读者通过扫描桌面上粘贴的二维码就可完成选座、查询空余座位等;在学习共享空间放置考研书籍、参考资料等,为读者阅览提供方便,同时组织考研辅导讲座、考研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副馆二楼自主自习室也可设置微信扫码入座功能,對自习室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便掌握读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三楼自主自习室可配备沙发、休闲座椅、大圆桌等,满足读者4~10人的协作式学习需求,与二楼自主自习室形成功能互补。三楼设置为“动”区,二楼为“静”区,动静结合,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副馆四楼预约自习室可与信息学院、信息中心等联合开发微信座位预约系统,使自习室管理更加智能,提升读者的满意度。副馆五楼电子阅览室可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教师备课室,并实现Wi-Fi全覆盖,方便师生读者下载云南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
  3.2 虚拟空间建设
  学习共享空间的虚拟空间由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各种数字资源、网络信息或虚拟社区等组成。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应加强学习共享空间网络虚拟平台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咨询、文献传递、学科服务、学习交流等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虚拟空间的信息资源除应更加广泛和及时更新外,还需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定期进行维护,加强读者隐私信息保护。在学习共享虚拟空间,读者只要提交申请,图书馆即可为其提供文献服务,同时设置学科服务平台,便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此外,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还应开发更多线上服务功能,如:加快网站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组建微信群、QQ群等,为师生提供线上资源服务,以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空间规模、服务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制定渐进式策略,做好规划,逐步完成,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空间服务评价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服务功能,为师生提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阅读、学习和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封杰,邓莹婷,李秋实,等.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分析:基于“985”高校图书馆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123-126.
  [2] 林锦钊.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5(2):50-52.
  [3] 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20-26.
  [4] 张春红.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65.
  [5] 阳国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8.
  (编校:徐黎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26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