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大力开展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纷纷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创业能力差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就就业能力的开发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此,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并对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方法做了探讨介绍,以期为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途径;影响因素
  当前社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加速发展、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能够向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性人才,有效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呈现出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便成为了高等院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受到的影响因素
  (一)培养目标和战略
  在每个专业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即便存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本质仍然是进行人才培养所遵循的关键因素。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对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培养体系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均有着直观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因此,高等院校想要培养出社会发展所亟须的人才,首先需要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战略进行分析和确定,明确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从整体层面入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以及开发手段和方式进行制定。
  (二)专业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以及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未来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现阶段来说,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的趋同性较强,也就是说,社会上公认的热门专业在各个高校均有所体现,这就导致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突出了一些职业的供需结构矛盾。同时,高校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倘若专业口径过窄,那么会限制大学生的就业面,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复合性的,没有接受跨专业人才培养,很容易出现就业矛盾;而倘若专业口径过宽,又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选择针对性的专业进行就业选择。此外,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相关课程的集合,也是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并且按照一定的关系而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体系所具有的结构体系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宽度。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时,高等院校通常会选择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种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更加深入的培养途径,那就是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来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就业能力的培养十分依赖实践教学、课堂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提前获得并掌握未来入职后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应当具备的态度,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直视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多样的就业问题,在毕业之后信心满满的进入社会、走上岗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并获得成就感。
  (四)师资水平
  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讲述工作经验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能够让大学生在象牙塔中就了解到社会的残酷竞争。大学生和已经迈入社会、开始工作的人不同,大学生的性质还没有完全成熟,倘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在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容易出现现实和理想落差较大,继而自怨自艾的情况。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同时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智进行不断的锻炼,使之加速成熟。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途径
  (一)推进培养目标和战略创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战略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现阶段高校本身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从高校的教育地位以及内部组织情况综合进行考虑。从环境层面上来说,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环境开始变得愈发复杂,同时各行业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局限竞争转变为当前的全球竞争,另外,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所承受的压力。对于外部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压力,高等院校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战略,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战略进行创新,同时这种创新需要体现在高校为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以及相关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制定出明确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想要让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同时保证其就业质量,首先需要让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同時还要保障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式以及创新能力。此外,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中还应当具备层次性和协调性。层次性是指根据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当前社会实际情况来对该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确定,讲不通(同)专业的职业发展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专业能力框架,并根据本专业的实际特点制定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中小型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以及输送毕业生至中小型企业的意识。协调性,则是指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和协调一致,尤其是培养教师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和战略需要和外界环境有效适应。   (二)加强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意识
  高校想要实现就业指导内容的拓展,需要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试以及职业能力测试,明确掌握学生的自我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水平、未来规划以及存在的缺陷,并结合评估结构来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为之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时还需要从大学生本身入手,因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只是引导者的作用,决定大学生未来走向的核心还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就业能力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因素,其养成主要依靠大学生的自觉、自主以及自我养成。同时,学生需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描述,是从入学开始就应当着手准备的一项工作。因此,大学生需要从入学之初就充分了解自身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并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来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现阶段,社会上人才数量极多,很多用人单位会提出除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外的其他要求,包括交际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所以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良好的专业课程设置的适调机制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需要积极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未来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给出专业的预测,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及改革,包括设立新专业、调整现有专业以及双学位的设立等。在实施这些措施时,需要提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周期和市场需求的滞后性相关问题处理好,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设立相应的引领性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高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对未来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并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进行适度调整,增加相应的辅助专业。第二个原则,要求高校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相匹配的,确保专业设置和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相一致。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充分注重自身学科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和社会需求相契合,并且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需要切实做好学科的建设和学科的调整工作,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合全文,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高等教育扩招,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也有十分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注重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切实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帆,权全,王冲,王竞婕,吴玥,杨元园.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27-28.
  [2] 马晋圆,吕毅.基于SWOT分析法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探索研究[J].现代交际,2019(03):28-29.
  [3] 朱贵水,李红英,李莉,杨忠东.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路径及培养措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0):26-30.
  [4] 韩松航.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J].科技资讯,2018,16(25):242,244.
  [5] 陈晓龙.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开发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2):119.
  [6] 毛霞,王韵.基于高校視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17-19,22.
  [7] 吴淑梅,陈双双.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开发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3):149-152.
  作者简介:丁美双(1983- ),女,硕士,讲师,中级双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就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52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