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7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天宇 詹 青 张桂运 顾 勤 王勤鹰 余 敏 顾斌贤

  本文收集我院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间,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超急性脑梗死7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发病时间:前循环<6小时,后循环<12小时(进展型卒中<24小时)。典型临床表现,NIH评分8~20分,神经系统体征无自发缓解。所有患者均头颅CT排外出血及新发病灶出现,有条件可行MR进一步证实。全身状况允许,无其他溶栓治疗禁忌证。
  本组患者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4~70岁。1例(14岁)在剧烈运动后发作,无其他基础病史;1例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房颤病史多年:1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房颤,服用华法令中;其余4例有高血压病史。全前循环(TACI)4例,发病到治疗时间3~6小时;后循环3例,发病到治疗时间3~14小时。除1例因风湿性心脏病换金属瓣膜术后无法头颅MR,其余患者均行MR-DWI成像证实急性脑梗死。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开通静脉通道。在GE公司双向数字血管机LCN+的双C臂三维DSA下,施行尿激酶动脉溶栓和血管内导丝碎栓术。首剂通过微导管先注入5~10万U尿激酶(uK),然后在微导管内用微泵泵入尿激酶40万~80万U,1万u/min,尿激酶总量控制在80万U以内。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观察患者意识、语言及四肢肌力的变化。术后复查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溶栓术后常规榆查血常规、血凝常规和。肾功能,于当日和次日复查2次头颅CT,以后根据患者病情随时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出血、血管痉挛、脑水肿情况及有无再梗塞。溶栓术后如无出血,拔鞘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3~5天,波立维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尼莫同静脉微量泵维持3~5天防止再次血栓形成或继发的血管痉挛。
  结果 7例行超急性期动脉溶栓:椎动脉闭塞2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
  溶栓后,3例继发出血。其中2例为人脑中动脉闭塞溶栓后梗塞灶内片状出血,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生活基本自理: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患者溶栓后继发小脑出血和梗阻性脑积水,经双侧脑室引流术后,最后成活,但呈植物状态。1例颈内动脉闭塞溶栓后再次火面积梗死、脑水肿、脑疝死亡。余3例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生活自理无复发。
  
  讨论
  
  血管再通是公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他可迅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获得脑血管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超急性期溶栓治疗是解决血管冉通的根本方法,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为专业人士认可,微创动脉溶栓仍在实践中[1]。由于溶栓疗法引起的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严重限制了溶栓疗法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减少合并症,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值得探讨。
  本组病例中,3例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溶栓后梗死灶内片状出血,随访生活基本自理。动脉溶栓尿激酶用量较静脉溶栓小,并可同时进行血管内导丝碎栓术,有利于血管再通。血管再通后,部分患者可继发梗死灶内出血,如出血呈点片状不融合成血肿者预后较好,在溶栓术后需根据病情随时复查头颅CT,及时采取包括外科手段等各种方法,对患者预后和生存有积极的意义。
  病例中1例死亡患者,为70岁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房颤等多种基础疾病,虽仅发病3小时,但已出现昏睡,仍未能再通,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2段完全闭塞,立即实施动脉溶栓和血管内导丝碎栓术,尿激酶总用量60万U,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终止溶栓,复查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段未被开通,2天后因病情加重而死亡。另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基础疾病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房颤,长期服用法华令,溶栓后继发小脑出血和梗阻性脑积水,经双侧脑室引流术后成活呈植物状态。提示我们:针对伴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心源性脑栓塞进行溶栓治疗血管再通几率相对较低,可能更易增加出血机会。长期应用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溶栓治疗也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总之,动脉溶栓是一个动态的、个体化、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溶栓的预后与脑梗死部位、人小、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血压的调控、伴发疾病与合并症、患者年龄、有无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2]。严格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治疗方法的优化与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必须具备颅内出血的抢救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金征宇,黄一宁,等,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02―705
  2 缪中荣,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动脉溶栓技术探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03)
  
  A、B:分别为发病10小时和溶栓术后即刻的头颅CT,未见明显脑梗死和出血改变;C:溶栓术后12小时头颅CT,见左侧小脑半球出血,形成小血肿;D:发病48小时头颅CT,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明显扩大,提示脑积水;E、F:发病72小时脑室穿刺引流术后和发病第10天头颅CT,脑积水明显改善。G:发病12小时DSA右侧椎动脉造影正位象,基底动脉主干闭塞;H、I尿激酶60万U动脉溶栓后,见基底动脉再通,血流明显改善。
  
  会诊意见
  
  症状分析
  此病人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
  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常见疾病有: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血栓闭塞型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分3期:早期(局部缺血期)主要表现为患足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游走性浅静脉炎;中期(营养障碍期)主要表现为静息痛、肌肉萎缩,趾甲变形,动脉搏动消失;晚期(坏疽期)主要表现为趾端出现溃疡和坏死。②腰椎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腰骶部及臀部慢性疼痛,可向下肢放散,行走时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但弯腰、骑自行车并不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以阳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异常。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异常。
  
  诊断
  此病人的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
  为明确诊断,还应该做的检查有:①特殊体格检查:Buerger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45°达3分钟,如有麻木、疼痛和皮肤变苍白者为阳性。让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缘以下,如见足部皮肤出现潮红或斑片状发绀,则提示忠肢缺血严重。②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病变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波形失常。③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部位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进一步发展会产生的后果:①病情不断加重,由局部缺血期进入营养障碍期,最后达到坏疽期。坏死范围逐渐扩大,由趾到足到小腿。截肢后造成残疾,丧失劳动力。②病情不断加重,导致全身消瘦,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低下。如有局部溃疡、坏死感染,可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有时还会导致其他系统与器官的并发症。
  
  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采用血管扩张药物,如妥拉苏林;中医中药,如四妙活血汤。②手术治疗。a.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b.血管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c.分期动静脉转流术;d.截肢(趾)术。
  预防 ①戒烟;②防止肢体受冻;③防避局部外伤;④入冷时节,肢体保温;⑤进行适当锻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