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 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并发症接踵而来。下肢丹毒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基础上合并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感染,这种情况下血糖往往更难控制。我院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丹毒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36例糖尿病并发下肢丹毒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0~70岁;局部皮损呈片状红疹,界清,压痛明显,局部皮温升高;病程1~4天,均为首次并发丹毒;发病时空腹血糖>11.0 mmol/L;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治疗方法 除抗感染治疗外,全部患者均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胰岛素使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通过连接导管及皮下埋植针头持续泵入基础胰岛素,餐前30分钟由泵追加餐前胰岛素。使用强生稳豪型血糖仪测定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采用离子层析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从入院当天开始,不用任何口服降糖药。全天胰岛素用量的50%以基础剂量的形式由泵持续地泵入皮下,余下50%按早、中、晚比例于三餐前以餐前大剂量的形式泵入皮下。胰岛素用量根据血糖水平调整,以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 mmol/L为达标血糖。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下肢丹毒控制情况 所有病例均于治疗2周后下肢红肿热痛消退,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
  血糖控制情况 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良反应 ①低血糖:整个治疗期间病人出现4次轻度低血糖事件,未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低血糖反应,予以调整胰岛素剂量。②屈光不正: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患者,因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浸透压,使晶状体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此属暂时性的变化,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即消失。
  
  讨论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对胰岛β细胞及胰岛素抵抗均有毒性作用。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是可以逆转的。胰岛素是目前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理想的胰岛素使用模式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方式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是目前能够模拟生理模式胰岛素分泌的最好输注方式。胰岛素强化治疗可通过减少β细胞负担和降低葡萄糖毒性使β细胞休息,从而降低β细胞功能下降的速度,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发展。本研究治疗组患者血糖可在短时间内下降,其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强,表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解除了β细胞的高糖毒性,血糖控制良好,从而感染得到很快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明显改善。另外,本研究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少,主要是低血糖反应,但发生率低,且症状轻微,可见胰岛素泵的治疗安全性好。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微循环障碍、多核白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受损等,一旦并发丹毒,不但感染不易控制,且血糖更加不平稳。在治疗皮肤感染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糖尿病,只有在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之后,继发的皮肤感染才容易被控制且不容易复发。因此,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是治疗皮肤感染的基础,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也有助于预防皮肤等各种感染的发生。本研究显示,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丹毒患者,可快速、平稳控制血糖,有助于感染控制。
  总之,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丹毒的患者胰岛素吸收稳定,能够快速控制且长期稳定血糖,减少出现低血糖风险,避免多次、多部位注射,患者的依从性好,血糖控制稳定,能够较快地控制感染,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