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结局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活产6182例,其中阴道分娩4139例,阴道分娩中要求镇痛分娩的人数1892例,率:45.71%。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47例,观察组1892例,对照组实施无保护会阴接生,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观察两组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率(32.24%、会阴Ⅱ度裂伤率9.67%均优于对照组16.11%、22.56%,)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可有效提高会阴完整率,降低会阴裂伤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保护会阴接生;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应用效果
  临床中会阴侧切是常见的助产方式,虽然此方式可有效避免产妇因胎儿过大危急母婴生命安全,但此方式极易出现并发症,如会阴部血肿、切口感染等[1]。本次研究为观察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结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本院产科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4139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247例,观察组1892例,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6.01±6.31)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21±2.03)周;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29±5.68)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48±0.49)周。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无保护会阴接生
  待产妇宫口全开,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常规消毒,胎头着冠后铺无菌台,并将润滑剂涂抹在阴道处。护士对会阴部按摩的同时将食指与中指放在产妇阴道内来扩张阴道,叮嘱产妇在宫缩时快速张口哈气,宫缩间歇期则屏气用力。胎头着冠更多时再次在阴道内涂抹润滑剂,护士将手放在胎头上方,控制产妇分娩速度,防止胎头分娩速度过快而使得产妇会阴裂伤。
  1.2.2 观察组实施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
  具体包括:①对产妇进行连续心电监护,观察产妇在穿刺期间各项生命体征。②产妇采取侧卧位后进行穿刺工作,留置硬膜外导管。③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经硬膜外导管注入产妇体内。④在观察3~5min后将首剂量注入。⑤根据产妇疼痛程度而改变药物剂量。⑥在第二产程时继续脉冲泵给药,硬膜外导管在分娩结束后拔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产程时间
  觀察组产程时间为(8.33±0.11)h,对照组产程时间为(9.99±1.12)h,两组产生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
  两组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
  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22例(6.45%)、244例(12.90%);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17例(9.66%)、550例(24.48%)。两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女性变为母亲必经过程,分娩镇痛可避免产妇会因疼痛而出现紧张和恐惧感,容易出现放弃自然分娩而进行剖宫产[2]。所以,如何降低产妇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成为产科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无保护会阴接生是临床上通过总结经验而新兴的助产方法。有关研究显示[3],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可降低产妇在分娩期间因摩擦、水肿等情况而出现水肿的几率,促进自然分娩。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可将产妇盆底肌肉放松,降低盆地组织对胎头的阻力,可减少分娩疼痛感,增加成功阴道分娩的几率,此方式也可减少产后创伤疼痛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会阴完整率、会阴Ⅱ度裂伤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可能使得会阴部皮肤弹性增加,降低会阴组织裂伤率。所以,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值得在以后临床分娩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常春.硬-腰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4(07):758-760.
  [2]马淼.临产妇分娩过程中分娩镇痛术的应用与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0):106-107.
  [3]周跃君,甘秀华,黄月婷等.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疼痛和产程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04):146-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08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