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诊内科治疗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究急诊内科治疗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急诊内科治疗的昏迷患者216例,并总结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方式,明确治疗结果。结果:经急诊内科治疗后216例患者中207例抢救成功,占比95.83%,治疗无效死亡9例,占比4.17%。疾病原因包括酒精中毒、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昏迷、器官疾病晚期昏迷等。结论:患者昏迷可危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故应予以及早救治,并在治疗期间实施安全、有效的救治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 急诊内科;昏迷;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017-01
  昏迷即为严重意识障碍,以患者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反射功能障碍,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同时该疾病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再加之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能告知医师自身感受,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导致患者病情延误或加重[1]。故对昏迷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的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急诊内科治疗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急诊内科治疗的昏迷患者216例,其中男性患者131例,女性患者85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0.50±27.50)岁;发病时间1-6h,平均时间(3.50±2.50)h;疾病类型:酒精中毒昏迷8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昏迷113例、器官疾病晚期昏迷21例;重度昏迷16例、中度昏迷167例、轻度昏迷33例。
  1.2 方法 患者病因确诊后,应向处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相关因素,在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对其血氧饱和度予以有效维持,以免患者因会呼吸道阻塞出现窒息等情况。必时可切开器官,开展人工辅助通气干预。针对药物中毒患者应及时洗胃,或及时服用特效解毒剂,若情况十分危急且严重可实施血液灌流治疗;若患者存在休克倾向或已休克,需及时采取容量扩充治疗,给予拟交感胺类药物、强心苷类药物,保障其血液有效循环,经确保患者机体内循环处于稳定状态;若患者为肺性脑病昏迷,可及时予以抗感染治疗,在患者呼吸衰竭时及时加用呼吸机辅助治疗。若患者在入院后接受上述治疗均无好转迹象,应及时转移至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作进一步抢救。此外,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易发生感染等情况。故应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抗感染干预,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明确216例患者最终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216例患者,207例期抢救成功,三种中毒因素均有死亡病例出现。(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认为昏迷属于意识障碍最严重阶段,以意识内容、覺醒状态及躯体运动功能均丧失的阶段,即使外界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无法确保患者苏醒,因此若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增加患者死亡率。就实际情况而言昏迷诱发因素较多,故发病初期实施精确诊断由主要后续抢救有效性。相关研究显示,急性中毒及急性脑血管疾病为急诊内科常见诱发因素,其次则以器官疾病晚期、感染等为主[2]。患者以呼吸困难、循环不稳定、心律失常以及瞳孔状态变化为主要表现。急诊内科在救治昏迷患者时应首先保障其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同时医师应充分重视生理指标检测及常规体检,同时嘱咐护理人员注意检查及时性,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确定病因,实施治疗。且在救治过程中保持顺畅呼吸,可避免患者因呕吐物发生窒息。故可适当运用呼吸兴奋剂、呼吸机等设备,必要时可插管作人工辅助通气,或气管切开术。此外,为保持血液循环平稳,需给予患者强心药物、升压治疗等。本研究216例患者经抢救后,仅4.17%抢救失败,可知只有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开展检查,并及早治疗,则可确保救治成功率,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在接收昏迷患者后给予及早干预及诊断,确定致病因素,开展对症治疗,通过控制感染,可有效保障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艳.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效果评估报道[J]. 医药前沿, 2016, 6(13):140-141.
  [2] 崔艳辉.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6, 35(10):85-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5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