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27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2
  小儿功能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和(或)梗阻引起,空腔器官脏壁层对张力最敏感,牵拉、痉挛可产生阵发性绞痛。其疼痛特点:①发作性钝痛,反复发作;②局部压痛不明显;③腹部柔软,局部喜按;④肠鸣音无改变。主要原因与饮食不当、消化不良和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严重时可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但在发作间歇表现却正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在生活、学习过度紧张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多不佳,不能减少复发。中医在治疗本病上有一定的优势,无论古方今用还是医者自拟方还是中成药在治疗本病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本文中运用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①间歇性或持续性腹痛;②未达到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③不能以炎症、解剖、代谢或肿瘤解释患儿症状。至少每周1次,时间至少2个月方可诊断。
  1.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腹痛部分辩证属①腹部中寒证;②乳食积滞证;③胃肠结热证;④脾胃虚寒证;⑤气滞血瘀证。以腹痛为主症,以脐周痛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②排除器质性疾病及外科急腹症。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功能性腹痛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腹痛辩证诊断标准;③发作时腹部无阳性体征;④年龄2-12岁。
  1.4 排除标准①经症状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有器质性病变;②合并有脑、肝、心、肺、肾等器官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1.5 脱落标准:纳入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能继续目前治疗;未能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随访失联,不能跟踪疗效。
  1.6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患儿8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25±2.28)岁,患病时间均超过3个月,临床表现主要由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干、纳少等。按随机数字表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贝飞达,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2-6岁:每次1粒,每天2次;6-12岁:每次1粒,每天3次。
  2.1 治疗组:给予健脾理气方药:炒苍术、醋香附、川芎、栀子、焦神曲、柴胡、白芍、炒枳壳、佛手、延胡索、炙甘草。
  随证加减:①腹部中寒证:加丁香、小茴香;②乳食积滞证:加麦芽、焦山楂、莱菔子;③胃肠结热证:大黄、黄连、石膏;④脾胃虚寒证:加吴茱萸、炮姜、桂枝;⑤气滞血瘀证:加当归、没药等。
  2.3 服药同时需配合饮食调节,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三餐定时适量,避免暴饮暴食,多清淡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饮食。适当户外活动,调畅情志。
  2.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即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若患儿的腹痛症状完全消失,并持续半年内无再次发作,即为显效;若患儿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且半年内再次发作的次数有限,即为治疗有效;若患儿的腹痛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即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2.6 腹痛症状评分标准:本次研究采用四分法进行腹痛感和发作频率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分为轻微疼痛,2分为明显疼痛,3分为严重疼痛,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疼痛感进行评分;1分为偶发,2分为较多,3分为多发,4分为频发,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疼痛频率进行评分。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对比: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73.17%;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4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87.80%,高于对照组,P<0.05,X2=8.91,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兩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症状评分对比:治疗前腹痛程度评分分别为(2.5±0.6)和(2.4±0.6),腹痛发作频率评分分别为(2.4±0.8)和(2.5±0.8),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腹痛程度评分分别为(2.0±0.7)和(1.2±0.5),腹痛发作频率评分分别为(1.3±0.7)和(1.1±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小儿功能性腹痛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可反复发作、自行缓解。本病属于中医学“盘肠痛”、“心腹腹痛”、“腹痛”病范畴。表现为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现代众多医家认为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同时又饮食不知自节,饥饱不能自调,现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常导致脾胃之气受损,饮食积滞,传导失司,发为腹痛,另外,小儿在生理上又有肝常有余,脾土受邪,易为肝木所乘,现独生子女增多,过于宠溺,使小儿性情焦躁,情志易怒,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学业负担过重,环境人际关系失调而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气犯脾引发腹痛。故而在辩证施治基础上可加用健脾理气疏肝剂如上方中白芍滋阴敛肝,配伍甘草如李杲说“一安脾经,二治腹痛,三收胃气,四止泻痢,五和气血,六固腠理”;炒苍术燥湿运脾;醋香附理气开郁,气机畅达,则火、湿、痰郁可解;川芎辛温入肝经,为血中气药,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焦神曲消食开胃;柴胡、炒枳壳、佛手、延胡索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理气止痛之功效。
  依据本次研究,对各种不同病理因素导致的功能性腹痛治疗上在辨清实寒、食积、热结、虚寒、血瘀的证型,灵活运用散寒、消导、泄热、温中、祛瘀之法,同时辅以健脾理气疏肝,可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