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脂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20例。A组给予西药单独治疗, B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 C组给予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 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C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B组的70.0%、A组的35.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三组T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三组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组患者TC、TG水平均低于A组和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采取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症状以及各项血脂指标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穴位埋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脂水平
  人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及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通常只有肥胖的人易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实际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病人群逐渐趋于非肥胖群体;在治疗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调节, 但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药物干预[1, 2]。本院以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旨在分析穴位埋线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消化科收治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20例。A组患者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49.2±7.5)岁。B组患者中男10例, 女10例;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48.5±7.2)岁。C组患者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39~69岁, 平均年龄(49.6± 7.8)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肿瘤类疾病等, 确保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1. 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 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2粒/次, 3次/d, 治疗8周为1个疗程。B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治疗, 穴位埋线方法: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肝俞、膈俞、足三里, 使用高分子可吸收缝合线, 剪至1 cm, 埋于上述穴位, 每2周1次, 治疗4次为1个疗程。C组患者联合采用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同A组和B组, 治疗8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脂(TG、TC以及HDL-C)水平。療效判定标准[3]: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没有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治愈3例, 有效4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35.0%;B组患者治疗后治愈7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70.0%;C组患者治疗后治愈9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5.0%;C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 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TC、TG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T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三组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组患者TC、TG水平均低于A组和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消化科的慢性疾病之一,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病变,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治疗方面包括西药治疗和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相对治标不治本, 疗效不是十分理想, 而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6]。国内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采取中医药治疗的疗效是比较显著[7], 大量临床工作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遣方用药, 从疗效观察确实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 虽然中医药在治疗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根据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为:①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 限制了很多中药的应用[8];②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方面的疗效研究相对较少, 临床样本量有限, 在研究中缺乏长期疗效的跟踪和随访;③各个医家治疗的复方均不同, 而且很多复方里都加了随证加减, 不利于临床推广。   从中医角度分析, 血脂异常属于血脉中的病变, 为血中之痰浊, 从五脏功能来看, 脾脏与人体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如果脾失健运, 则水谷精微无法运化, 内聚而生痰浊, 会造成脂肪的堆积, 若肝脏脂肪堆积过多则形成脂肪肝。穴位埋线的目的是激发经络气血, 协调机体功能, 是在古代针灸的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穴位刺激法, 本院选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肝俞、膈俞、足三里等穴位, 使用1 cm高分子可吸收缝合线埋于上述穴位, 通过可吸收缝合线对穴位持续性的弱刺激, 发挥外治疗的作用, 穴位埋線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如下:穴位埋线通过物理性和生物性的刺激可加快脂质的代谢, 减少或阻断胆固醇的合成, 从而降低血脂水平;穴位埋线可发挥多种刺激效应, 超级性强, 疗效持久, 且安全可靠[9, 10]。本院为了验证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效果, 结果显示, 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5.0%, 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 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C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 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TC、TG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三组T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三组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组患者TC、TG水平均低于A组和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采取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症状以及各项血脂指标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利仁, 黄振. 超声评价穴位埋线配合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11):1016-1017.
  [2] 陈茹, 丁德光. 电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脂肪肝临床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13, 35(6):61-62.
  [3] 顾亚娇, 赵文霞.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患者血脂影响观察40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9):82-83.
  [4] 王甍, 刘旭东.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胰岛素JNK1型号通路的调控.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10): 692-695.
  [5] 蒋娟, 黄学宽, 曾志华, 等.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及其脂质调节作用机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 版), 2014, 40(3):602-606.
  [6] 王力, 龚标, 朱丽丽, 等.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及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针刺研究, 2013, 38(3):208-213.
  [7] 陈晓琳, 唐成林, 谢辉, 等.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代谢和炎症因子的干预效应.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8): 1119-1123.
  [8] 曾志华, 曾明慧, 黄学宽, 等.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角蛋白18表达的影响. 重庆医学, 2014, 43(17):2164-2166.
  [9] 蒋娟, 黄学宽, 朱丹, 等.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细胞角蛋白18表达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23):6708-6709.
  [10] 徐森华. 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脂影响的效果.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33):76-77.
  [收稿日期:2018-0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