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肝癌螺旋 CT诊断及临床资料。方法 选取 65例经手术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进行螺旋 CT诊断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应用螺旋 CT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65例患者经螺旋 CT诊断有 63例患者确诊为小肝癌 , CT诊断准确率为 96.92%,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2.031, P=0.154>0.05)。65例患者共有 128个病灶 , 经 CT平扫后确诊的63例患者共检出 84个病灶 , CT平扫检出率为 65.63%(84/128), 其中单病灶 35例、双病灶 10例、3个病灶 18例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 76.56%、84.38%、60.94%,平均病灶直径为(1.6±0.7)cm。结论 小肝癌螺旋 CT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 ,能够充分准确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病灶形态,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小肝癌;螺旋 CT诊断;临床资料
  小肝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指的是病灶直径<3 cm、癌结节数目<2个、单个肿瘤结节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 发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病灶较为隐匿, 因而较易被患者忽视。早期及时诊断与治疗能够对小肝癌患者的病情予以有效控制, 提高其病情预后、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有相关研究表示, 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小肝癌患者具有较多优势, 扫描速度快, 能够一次性获取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CT影像, 从而显著提高临床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特选取本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經手术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27例, 男38例;年龄37~73岁, 平均年龄(55.8±6.7)岁;丙型肝炎2例, 乙型肝炎54例, 其中46例患者伴有明显肝硬化。所选患者均具有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以及消瘦等表现症状, 对本次研究知晓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 2 诊断方法 65例患者均应用GE64排螺旋CT、飞利浦或西门子多层螺旋CT完成检查与诊断, 具体检查方法:检查前告知患者最少饮用800~1000 ml的水保证胃肠道为充盈状态, 从而减少或避免在诊断过程中出现伪影。以GE64排螺旋CT为例:选择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进行CT扫描诊断, 参数设置:电流设置为250~300 mAs、电压设置为120 kV、层厚设置为5 mm、CT旋转时间设置为0.7 s、控头覆盖40 mm、进床速度设置为55 mm/周、扫描时间设定为3.3 s。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平扫患者肝脏部位, 确定患者肝脏的上缘与下缘, 再增强扫描肝下缘平面到膈顶部位, 增强扫描方法:用高压注射器(美国专用CT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注射碘海醇300 mgI/ml, 控制注射速度为4~5 ml/s;扫描采用3次螺旋扫描, 扫描患者门静脉期、肝动脉期以及延迟期, 指导患者闭气, 患者均在闭气状态下完成诊断, 扫描每期的时间保证在4 s左右;造影剂注射完成后, 利用腹主动脉追踪技术为患者完成延时扫描, 延时时间设定为20~30 s, 扫描患者全肝获得肝动脉的CT影像;造影剂注射完60~70 s后, 继续开展第2次全肝扫描获得门静脉期CT影像;造影剂注射完120 s后, 继续开展第3次全肝扫描获得延迟期CT影像。在完成3次扫描后, 对疑似肝血管瘤患者再予以5~15 s的延迟扫描。对患者的CT扫描结果分配2名阅片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分析, 同时仔细记录患者的病灶部位、病灶直径、病灶数目以及特征。
  1. 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密度、病灶形态、边界情况以及钙化情况等, 将其与患者的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CT诊断的准确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螺旋CT诊断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6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有63例患者确诊为小肝癌, CT诊断准确率为96.92%, 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 P=0.154>0.05)。见表1。
  2. 2 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 65例患者共有128个病灶, 经CT平扫后, 确诊的63例患者共有84个病灶被检出, 病灶检出率为65.63%。其中34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肝左叶部位, 占53.97%;30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肝右叶部位, 占46.62%。35例患者有单病灶, 占55.56%;10例患者有双病灶, 占15.87%;18例患者有3个病灶, 占28.57%。63例患者的病灶直径为0.6~3.1 cm, 平均病灶直径为(1.6±0.7)cm。在被检出的84个病灶中, 直径<1.0 cm的病灶有16个, 占19.05%;直径1.0~2.0 cm的病灶有62个, 占73.81%;直径2.0~3.1 cm的病灶有6个, 占7.14%。
  2. 3 患者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 63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灶较大, 病灶直径>2 cm。其中47例患者的病灶在肝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 10例患者的病灶在肝动脉期未见强化, 6例患者的病灶出现多发性血管强化影。63例患者的病灶在门静脉期均表现为相对的等密度或低密度, 在肝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 而在延迟期则表现为低密度。患者分别在门静脉期、肝动脉期以及延迟期检出病灶, 病灶在不同时期的CT影像存在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3个特征,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76.56%、84.38%、60.94%。见表2。   3 讨论
  肝癌患者通常发病隐匿, 初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 大部分患者已发展至中晚期, 治疗和预后质量均较为低下, 所以若可以在初期经螺旋CT诊断予以确诊, 便能让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2]。
  本次研究中, 63例患者CT影像显示, 小肝癌在肝动脉期有76个病灶表现为高密度灶, 充分表示螺旋CT增強扫描可以有效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 对于直径偏小的病灶均可以在不同扫描时期显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属于容积式连续扫描, 能有效避免影像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 且小病灶还不会被遗漏[3]。多时相扫描增加了小病灶的检出率, 可以凸显小肝癌增强后的特征, 延迟期扫描能够提高小肝癌病灶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 增加分化好与缺乏血供的小肝癌的确诊率, 且有助于鉴别诊断小血管瘤、肝转移瘤以及再生结节等众多肝脏小病变[4]。
  本次研究发现, 65例患者通过CT诊断有63例患者确诊为小肝癌, CT诊断准确率为96.92%, 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 P=0.154>0.05)。65例患者共有128个病灶, 经CT平扫后确诊的63例患者共检出84个病灶, CT平扫检出率为65.63%(84/128), 其中单病灶35例、双病灶10例、3个病灶18例,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76.56%、84.38%、60.94%, 平均病灶直径为(1.6±0.7)cm。上述结果显示螺旋CT多期扫描速度快, 可以准确显示肝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 能够为临床有效诊断小肝癌提高准确和清晰的影像资料, 是早期诊断肝病变与肝癌的重要方法[5-8]。
  综上所述, 小肝癌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 能够充分准确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病灶形态,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福成. 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 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9):1486-1488.
  [2] 高松. 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0):60-61.
  [3] 柳勇, 陈万洪, 马军, 等. 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患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4(12):62-65.
  [4] 郑信兵.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肝脏, 2017, 22(8):757-758.
  [5] 李韧, 王冀, 刘勇. 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 特别健康, 2017, 6(24):53.
  [6] 曾学文, 吴宇, 陈宝. 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9):92-94.
  [7] 余华梅. 小肝癌20例螺旋CT诊断的临床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4(29):312.
  [8] 萧植丰. 多层螺旋CT 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8):43-44.
  [收稿日期:2018-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