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医学认为:重症肌无力属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及补体参与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主要累及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呈波动性肌无力、常具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晨轻暮重等特点。受损的肌肉有眼外肌、咽喉、咀嚼及面肌和四肢等身体其他肌肉。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脏腑;经络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祖国医学无重症肌无力病名,从临床证候特点来看,似痿证或瘫痪范畴,然并非真正的痿证或瘫痪。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对此病有了较深的认识。在《素问·痿论篇》中做为专题论述,指出本病的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经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认为“五脏使人痿”,并据其病因、症候的不同,将痿证分为皮、肉、脉、筋、骨五痿的分类。
  一、从脏腑、气血方面研究
  《素问·五脏生成篇》:“脾合肉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体为肉;”。《灵枢》:“脾藏营……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其(脾)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 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医宗金鉴·痿》所云:“五痿皆由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 “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夫痿者,湿热乘于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
  这些资料给我们启示,明确了本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本病的病因病机。总之:“气之在人,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人之气来源于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相互资生,五脏皆禀气于胃,胃是五脏之本,脾胃是元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虚衰则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则其他脏腑皆因之而虚弱。故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脾经之病于是丛生。总的来说,本病病证病机重点在肝肾二脏,亦可因肺燥、脾虚、湿热久羁而致,本病与肝肾肺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二、从经络方面探求
  《内经》:“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筋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下循鼻外……还出挟口环唇……却循颐后下廉,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循喉咙,入缺盆……。”《灵枢.经筋篇》:“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网。”
  以上经络学说说明了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的经筋,经脉的循行部位,皆和本病的好发部位相吻合,根据经络学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的原则使我们明确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和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追寻病因,确定病位有了理论基础。
  经络是气血循行与疾病反映的通道,由于经络贯穿于人体内外,上下;病邪也可循起经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进行传变,经络是由阴阳表里配合之,所以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等经的主要症征,应从属于脾肾二经。
  综上所述: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症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重点在脾胃,重则涉及于肾,其病以虚为主,多为热病后期而发;早期为脾胃津伤,继而引起脾气虚或中气不足,重则为脾阳虚或脾肾阳虚。因阳明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润宗筋、合冲脉,属带络督,故宗《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之谓。益胃养阴是治疗本病的常法。然脾主肌肉,肾主骨髓。对于脾肾的调治更是重中之重。故临床辨证论治可分:肺热津伤,筋失濡养型: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投玉女煎和清燥救肺汤加减;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化裁。脾胃亏虚,精微不运:治宜:补益脾气,健运升请。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肥人痰多,可用六君子汤补脾化痰;中气不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肝肾亏损,髓骨筋痿: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痿证的辨证论治,大体上常见以上四类,但因本病是一种慢性重病,病机可涉及多脏,所以治疗也不能拘泥以上四型务须结合标本传变,细加辨证。总的治法正如《医学心悟.痿》所云:“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自然还要具体病情选用填精、活血、化痰、运化等法,才能药到病除。根据临床实践,现代大多同道比较认可,重症肌无力多属脾肾亏损,气血不足,宜培补脾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并重用黄芪,认为黄芪补气升阳为治疗本病要药;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强壮身体,加强全身肌张力的功能。并配合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之品。
  三、案例分析
  李某某,男,36岁,农民,2002年2月,因肠炎两天后,逐渐出现全身无力,双下肢酸软,两腿步行艰难。在神经科诊断为“神经功能障碍”,给以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两月余,效不佳。于2002年5月18日求治于余。现腰酸软,双下肢麻木,发凉,痿软无力,无发热汗出,无头晕头痛,无胸痛身痛,纳可,二便调,睡眠可。舌质淡红,少苔,脉细弱。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症属脾气虚损,治宜:温中补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和理中汤加味。黄芪60克,人參12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伸筋草20克,川芎15克。牛膝15克。10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5月30日):舌、脉、症同前,原方加边桂10克。再服10剂。
  三诊(6月12日):下肢抬举较前好转,站立较稳,尚有麻木,发凉感觉。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5剂,随访而愈。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除内服药物之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综合疗法,适当加强肢体活动,这对重症肌无力的恢复甚为重要,并有利于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张金燕,宋军营,张振强.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8,20(07):397-400.
  王娟,顼宝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25-2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