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春霞教授辨证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举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倩 黄春霞

  【摘 要】 以临床医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黄教授的治疗经验进行实践论证总结。黄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临床以脾虚痰扰,肝亢风动型较为多见,治疗宜健脾平肝,豁痰止痉。对此,立足中医整体观念,注重辨证论治,予中药口服,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关键词】 抽动障碍;儿童;辨证论治;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063-02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抽动为主要表现,且其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快速的肌肉收缩[1]。虽然并没有发现关于抽动障碍病名记载的中医文献,但根据本病临床主要表现,可从一些中医文献中找出对本病相关症状的论述,例如中医古籍中关于“抽搐”、“瘈疭”、“筋惕肉瞤”“肝风”等的叙述与本病的症状相似。抽动障碍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西药治疗常用多巴胺抗体拮抗剂、抗癫痫类药物、a2肾上腺能受体拮抗剂及5-HT受体拮抗剂等,虽然可缓解临床症状,但这类药物大多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该类药物需长期服用,一旦停药后患儿病情容易反复。抽动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近年来该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黄春霞教授擅长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儿科神经系统疾患,并对儿童抽动障碍中医治疗有独道见解。现将黄春霞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经验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西医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可能是由神经遗传、神经生物、免疫、心理、社会及环境、感染、创伤、药物滥用等因素引起,其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及受体异常是导致抽动障碍发病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抽动障碍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久玩游戏机等多种因素有关[2]。《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云:“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双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黄教授认为本病临床以脾虚痰扰,肝亢风动型多见,治疗当以健脾平肝,豁痰止痉为基本原则。小儿肝常有余,肝属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患儿情志失调而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小儿脾常不足,若患儿饮食失节,嗜食辛辣油腻等食物,易导致脾胃受损,痰湿内蕴。肝风内动,脾虚痰湿,风动痰扰发为抽动。
  2 分证论治
   黄教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儿抽动部位、体征,将抽动障碍按以下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1 外邪袭表,引动肝风 小儿系“纯阳”之体,外邪侵袭,多从阳化热,引动肝风,发为抽动。临床表现:皱眉眨眼,皱鼻,清嗓子或喉中怪鸣或秽语,感冒后症状反复或加重,常伴鼻塞流涕,二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脉浮数。黄教授认为此证型多见于抽动障碍早期,治宜疏风解表,息风止痉。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薄荷、炒牛蒡子、生黄芩、防风、蝉蜕、炒蒺藜、钩藤、炒僵蚕等。清嗓子明显者,加玄参、赤芍、木蝴蝶;皱眉眨眼明显者,加菊花、密蒙花;皱鼻明显者,加辛夷、白芷、川芎;摇头耸肩明显者,加葛根、桑枝。
  2.2 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为刚脏,小儿肝常有余,以气为用,气有余便是火,患儿若平素情绪紧张、脾气暴躁,则易肝气郁结,肝阳上亢,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发为抽动。临床表现:皱眉眨眼,皱鼻,噘嘴,清嗓子或喉中怪鸣秽语,声调高亢,摇头耸肩,四肢抽动,急躁易怒,或有腹部抽动,常伴面红目赤,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常用药物:龙骨、牡蛎、天麻、钩藤、石菖蒲、羚羊角粉、防风、炒蒺藜、白芍、柴胡、龙胆草等。皱眉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密蒙花;急躁易怒者,加香附、合欢花;下肢抖动明显者,加牛膝、地龙、当归。
  2.3 脾虚痰扰,肝亢风动 《古今医统大全》云:“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小儿脾常不足,若患儿饮食失节,嗜食辛辣油腻等食物,致脾胃受损,聚湿生痰,土虚木亢,引动肝风,风动痰扰,发为抽动。临床表现:皱眉眨眼,皱鼻,噘嘴,清嗓子或喉中痰鸣、秽语,腹部抽动,食欲欠佳,夜寐欠安,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治宜健脾平肝,豁痰止痉。常用药物:茯苓、白术、山药、石菖蒲、清半夏、钩藤、生龙骨、炒蒺藜、防风、炙甘草等。噘嘴明显者,加炒麦芽、鸡内金;腹部抽动明显者,加白芍、炙甘草。
  2.4 阴虚阳亢,虚风内动 小儿肝常有余,肾常不足。古人云:“肝常有余,肾常虚,阳易亢”,肝肾之阴阳相互制约。肾阴常虚则不能与肝阳相互制约,而致肝肾阴阳失衡,阴虚阳亢,虚风内动,发为抽动。临床表现:眨眼,噘嘴,喉中有声,摇头,耸肩,四肢抽搐,性情急燥,五心烦热,夜寐欠安,舌质红而少津,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而无力。治宜滋肾养阴,平肝息风。常用药物:桑葚、熟地黄、生地黄、山萸肉、醋龟甲、白芍、石决明、代赭石、牡蛎、百合、石斛等。喉中发声者,加玄参、炒僵蚕;四肢抽动明显者,加地龙、伸筋草、木瓜;五心烦热者,加牡丹皮、地骨皮;夜寐欠安者,加炒酸枣仁、夜交藤、茯神;眨眼明显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黄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痰扰,肝亢风动型较为多见。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患儿若饮食失调,易脾胃受损,土虚木亢,聚湿生痰,风动痰扰,发为抽动。钱乙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故治疗以健脾平肝,豁痰止痉为基本治疗原则,予自拟菖苓止痉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方中以茯苓、白术健脾助运为君药;石菖蒲、清半夏化痰开窍;钩藤、牡蛎、生龙骨平肝息风止痉共为臣药;白芍、炒蒺藜、防风柔肝息风,助臣药加强平肝息风之功,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助君药健运脾胃;炙甘草补脾益气兼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既可健脾平肝,又可豁痰止痉,并根据患儿抽动部位的不同,随证加减。皱眉眨眼属肝风实证者,加菊花、密蒙花、石决明以清肝明目,属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滋肾养肝;皱鼻多属风邪侵袭、鼻窍不通,加辛夷、白芷以宣通鼻窍;噘嘴明显者常与脾胃不和有关,选用炒麦芽、鸡内金调理脾胃;清嗓子、喉中怪鸣者,加蝉蜕、炒僵蚕以疏风利咽;摇头、耸肩多属风邪郁阻、筋脉失养,加葛根、桑枝祛風以利关节;腹部抽动者选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四肢抽动者则选用木瓜、伸筋草、地龙舒筋通络。
  3 验案举隅
   患者郑某,男,10岁,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于2018年3月16日首次就诊。3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皱鼻、清嗓子等异常行为,就诊于本地某医院,诊断为“抽动障碍”,给予西药“硫必利”口服2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近半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并出现耸肩,鼓腹,遂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现主症:眨眼,皱鼻,清嗓子,偶有秽语,耸肩,鼓腹,急躁易怒,食欲欠佳,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患儿平素易感冒,嗜食肥甘厚味。诊断:抽动障碍,辨证为脾虚痰扰,肝亢风动,予自拟菖苓止痉方加减治疗。处方:茯苓12g,白术10g,石菖蒲10g,清半夏10g,钩藤10g,生龙骨10g,白芍12g,合欢花10g,炒蒺藜10g,防风12g,菊花10g,密蒙花10g,蝉蜕8g,炒僵蚕8g,辛夷10g,白芷10g,葛根10g,桑枝10g,炙甘草6g。共14剂,日一剂,早晚分服。嘱患儿避风寒,饮食忌辛辣油腻等食物,作息规律,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2018年3月30日复诊,患儿眨眼、皱鼻、清嗓子、鼓腹诸症较前明显好转,耸肩、秽语症状消失,纳食增加,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弦。原方去葛根,桑枝,继服14剂。
  2周后再次复诊,患儿偶有眨眼,清嗓子,余症消失,纳食正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密蒙花、辛夷、白芷,加山药10g、白扁豆10g。继服药2周,抽动症状完全消失。
  3个月后随访,患儿抽动症状未再复发,服药后体质也明显增强。
  4 结语
   抽动障碍是儿童期的常见神经精神性疾病,此病应引起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规范诊治,易对患儿的身体、心理、品行及感知等方面产生影响。目前西医对该病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黄春霞教授从中医脏腑理论出发,辨证论治,并根据患儿抽动部位不同,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慧.马融教授运用银翘散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邪犯肺证3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3):92-94.
  [2]马融.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7-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11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