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5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和手指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肢体运动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7.041
  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动脉血管发生硬化、狭窄所形成的阻塞所引起脑血流供应中断所致, 会使脑组织缺氧或坏死,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眩晕、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甚至昏迷等, 给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且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鉴于此, 本研究对观察组75例
  脑梗死患者实施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旨在为脑梗死患者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75例。对照组男40例, 女35例;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63.5±14.5)岁。观察组男41例, 女34例;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64.0±
  1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 且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患有严重脏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神志不清、昏迷者。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对症给予降颅内压、降血压、溶栓、吸氧等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4002)进行治疗, 100 mg/次, 1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80029]进行治疗, 75 mg/次, 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与治疗前对比NIHSS评分改善≥80%, 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为显效;与治疗前对比NIHSS评分改善50%~79%, 临床体征基本消失为有效;与治疗前对比NIHSS评分改善<50%, 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100%。肢体运动功能判定标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分为协同运动、反射活动、屈度、协调能力4项。每项总分0~2分, 0分为完全不能活动、1分为部分能活动、2分为顺利完成活动, 上肢总分66分、下肢总分34分、手指总分18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18例, 总有效率为76.00%(57/75);观察组患者中显效43例、有效2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6.00%(72/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上肢、下肢和手指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3.45±5.31)、(16.31±4.76)、(9.37±3.29)分;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和手指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9.87±5.63)、(23.55±4.80)、
  (15.43±2.27)分。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和手指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中眩晕3例、轻度出血3例、恶心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10/75);观察组患者中眩晕1例、皮肤瘀点1例、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迁移,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使局部脑组织区域血供出现障碍, 造成患者脑部缺
  氧、缺血、坏死等;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的终末产物, 使得患者脑血管内膜受到损伤, 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典型症状, 同时患者大多会伴有腔隙性梗死或脑栓塞, 是导致中老年人残疾或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2-5]。
  于光禄[6]在研究中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 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且基本未发生不良反应。蒲应香等[7]在研究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后, 有效改善了患者脑卒中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 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减少了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用的抗血栓类药物,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的作用, 可对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生成产生抑制, 经水解后会改变其存在形式, 生成大量的水杨酸盐物质, 并广泛分布于患者身体中, 通过与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 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促进患者脑部血供的恢复。氯吡格雷具有阻断血栓素A2的作用机制, 可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二磷酸腺苷酶受体结合, 并以此直接改善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上升导致的高凝状态, 可有效促进血管再通。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用药物, 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 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 从而预防神经元坏死, 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8, 9]。
  綜上所述, 在脑梗死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殷翠平.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 2016, 24(9):41
  [2] 陈俊玲.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作用分析. 北方药学, 2017, 14(1):62-63.
  [3] 刘珊珊, 封晓燕. 脑梗塞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82):122.
  [4] 黄云生.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观察. 当代医学, 2015(22):117-118.
  [5] 武钟毅, 王保爱.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3):
  366-368.
  [6] 于光禄.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1):70-71.
  [7] 蒲应香, 邢成文, 李玉鹏,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2):161-162.
  [8] 唐蕊, 赵明哲, 庄向阳, 等.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岁以上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误诊误治, 2015(8):
  85-88.
  [9] 李兰红, 王晋芳.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6):
  1926-1927.
  [收稿日期:2019-0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3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