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对抑郁儿童干预效果探讨

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对抑郁儿童干预效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对抑郁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 42例不同程度抑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分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评分。结果 治疗前, 两组CES-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CES-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CES-D评分(25.31±3.49)分低于对照组的(34.78±4.8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DSR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DSR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S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抑郁儿童实施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抑郁情绪, 且治疗效果明显, 在促进患儿身心健康上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
  【关键词】 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抑郁儿童;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抑郁症自评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86
  儿童抑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的下降、对事物出现恐惧感。相关文献报道, 我国儿童出现抑郁的发病率在20.0%左右, 其中必须接受干预治疗的重度儿童抑郁约为5.0%[1]。儿童情绪管理失控一旦出现抑郁等情绪障碍, 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部分儿童会脱离社会, 引发精神障碍[2]。对于儿童抑郁的治疗目前传统常规治疗效果有限, 特别是对于患儿的长期监控和效果随访上。与传统医疗服务相比, 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因其更加便利而往往是患儿首选的医疗场所。社区医生会与患儿能保持长久联系, 为其提供良好的持续医疗服务。而我国目前针对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师制度模式的应用相对缺乏, 因此选择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来达到解决社区主要问题和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的目的, 通过签约服务为家庭及家庭成员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 以期能够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3], 对于治疗儿童抑郁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对42例抑郁症儿童进行干预,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12月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2例不同程度抑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1例。研究组男13例, 女8例;年龄7~14岁, 平均年龄(12.3±4.4)岁;病程2~14个月, 平均病程(7.3±3.6)月。对照组男10例, 女11例;年龄6~13岁, 平均年龄(10.8±4.7)岁;病程3~16个月, 平均病程(5.4±4.8)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抑郁患儿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相关标准;②患儿及患儿家属在社区与家庭医师签约, 建立健康档案;③愿意长期接受随访;④患儿出现抑郁障碍>6周;⑤患儿智商水平正常。排除标准[4]:①近期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并服用相关精神类药物患儿;②合并癫痫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儿;③合并相关血液系统疾病患儿;④中途放弃治疗或中断随访的患儿。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盐酸氟西汀起始剂量为 10 mg/d, 1次/d;依据患儿的症状改变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密切观察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每周到社区随访1次, 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 3.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进行干预。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情绪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由社区专业医师团队对儿童从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具体如下。①认知干预:主要是纠正患儿出现的不正确的理想信念、改变患儿自我暗示的不良内容、指导患儿重新进行个人认知评估, 找到自我价值。②行为干预:选择相对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对患儿进行放松训练, 同时给予配合轻缓的音乐进行交流, 放松身心, 提高信心。③情绪干预: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 指导患儿摆脱不安情绪, 使患儿焦虑、抑郁的情绪得到改变, 逐步改善患儿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心理状况。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ES-D评分和DSRS评分。治疗前后采用儿童CES-D和DSRS对患儿抑郁进行评定。CES-D评分标准:<15分为无抑郁, 16~19分为存在抑郁症状, ≥20分为肯定合并抑郁[5]。DSRS主要采用3級评定方法, 无抑郁为0分, 偶有抑郁为1分, 抑郁出现频率较多为2分, 经常出现抑郁为3分, 其评定分数越高说明患儿抑郁可能性越高。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CES-D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CES-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ES-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CES-D评分(25.31±3.49)分低于对照组的(34.78±4.8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SR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DSRS评分比较, 差异无統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DSR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S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一旦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或发泄, 极易引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甚至导致精神性疾病[6]。相关文献报道[7], 我国青少年学生在抑郁症的发病率上高达20.0%, 而导致儿童发生抑郁的主要因素包括患儿的性格、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进步的主要场所, 是儿童进行社会活动的最初社会化环境, 对于儿童在未来的成长进步中起着关键性基石作用[8]。
  目前临床上对于儿童抑郁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但药物治疗对儿童导致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严重影响儿童健康, 应谨慎使用。目前国际上相对比较推荐的方法主要有家庭支持疗法、社会心理干预疗法等, 其主要是通过纠正儿童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 处理好与家人和其他人群的人际关系[9]。社区全科医生的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是基于社区的基础上以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对儿童进行干预治疗, 其主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家庭干预治疗为主, 根据儿童病情变化, 社区医生可以对其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 让每例患病儿童在进行干预治疗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对于改善和管理患儿抑郁情绪有着重要作用[10, 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CES-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ES-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CES-D评分(25.31±3.49)分低于对照组的(34.78±4.8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DSR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DSR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S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是由于:①在社区家庭医生管理模式下对其父母、玩伴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让儿童能够在更多人的关心帮助下改善其病情, 促进患儿康复;②社区卫生服务能够大面积的覆盖抑郁症高危人群, 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干预抑郁症患儿;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够获得全面、真实反映社区抑郁症现状资料, 分析抑郁症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易于广泛推广的预防与干预指导方案并评估效果, 以期能够降低抑郁症患病率, 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为提高社区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 针对抑郁儿童实施基于社区的儿童抑郁管理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抑郁情绪, 且治疗效果明显, 在促进患儿身心健康上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
  参考文献
  [1] 黄磊, 冯虹, 董莹盈, 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术治疗儿童抑郁症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 2016(4):3-4.
  [2] 李婷霞, 鲍赛君, 蒋美丹, 等. 聚焦护理在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焦虑抑郁情绪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与康复, 2016, 15(5):484-487.
  [3] 袁梅菊, 毕雪飞. 探究儿童抑郁症产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 医药前沿, 2016, 6(6):140-141.
  [4] 刘龙. 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6):178.
  [5] 陈诗祺. 儿童抑郁症采用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的效果分析. 养生保健指南, 2019(18):22.
  [6] Avan B, Richter LM, Ramchandani PG, et al. Maternal postnatal depression and children's growth and behaviour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life: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10, 95(9):690-695.
  [7] 耿秀梅, 陈强, 何淑卿,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5):70-71.
  [8] 杜志国, 宋博. 心理干预联合舍曲林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治疗效果分析. 系统医学, 2018, 3(9):1-3.
  [9] 杨淑霞, 郭柳, 欧阳胜荣, 等. 癫痫患儿家长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3):90-92.
  [10] 王虹, 杨兴华, 粱万年.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效度的初步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9(8):651-652.
  [11] 黄星, 唐峰, 谭淑萍, 等. 社区家庭医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预防效果. 中国医学工程, 2016, 24(7):44-45.
  [收稿日期:2019-07-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