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意金黄散减少外周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37-01
  静脉留置针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既可保护血管,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方便用药,又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留置针留置期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率为30%左右[1],静脉炎的发生缩短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而留置时间的延长又可增高静脉炎的发生频率[2]。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既保护血管,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方法,护士从静脉留置针穿刺上方如意金黄散湿敷入手,进行了相关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我科2011年3月―2011年7月套管针输液的病人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22岁―78岁,输液时间均大于8d,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3例, 两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外用强生公司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观察组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和蜂蜜调成糊状在注射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持续湿敷24小时。对照组不湿敷,输液完毕,取2ML肝素钠稀释液封管[3],套管针留置后均采用安尔碘消毒。两组病人输入液休中均含高渗性药物及其他常用药物,无化疗病例。
  1.2 方法 观察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按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装置,外用外用强生公司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观察组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和蜂蜜调成糊状在注射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外敷于皮肤,用纱布包裹,每24小时换药1次。对照组不湿敷,两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外用3M透明敷料妥帖覆盖、固定。产品为美国B-D公司生产22GY型封闭式留置针、美国强生公司生产3M透明敷料, 自制如意金黄散软膏.以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血管损伤情况为观察指标;统一以3d为观察界限,以出现静脉炎等[4]血管损伤表现为撤管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见表1,其中观察组最短留置时间为4d,最长为10d;对照组最短仅为2d,最长为7d。两组病例所致血管损伤情况及引起静脉炎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留置时间的比较[例(%)]
  
  表2 两组血管静脉炎的比较[例(%)]
  
  3 讨论
  3.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穿刺部位、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留置的时间。在肢体远端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可能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而输入刺激性药液以及高渗性液体,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1500ML者,容易引起静脉炎。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病人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留置针的留针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5]。美国输液护理指出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d-7d[6],而我国尚未统一规定。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静脉炎、堵塞和渗漏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最长留置时间达到10天。
  3.2 如意金黄散的作用机制。如意金黄散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用于疮疡阳证。方中大黄苦寒,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痉,泻火凉血;芒硝味苦咸,苦能泻热,咸能软坚,其性善消,入血分,故善消瘀血,能通化一切瘀滞;香油、陈醋辛散芳香,可清除化疗所致热毒、蕴结、脉络损伤。增强诸药渗透之力,助达病所。此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大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疮科之要药也。如意金黄散药物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通过临床数据的统计比较认为,如意金黄散贴敷的应用,能够对穿刺静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用醋和蜂蜜调配好的如意金黄散在冰箱中可保存1个月,常温(25%)下可保存1周。为防止药物变质,影响疗效,夏季最好现配现用,存放以<5d为宜。若皮肤有破损,可于破损处先涂一层鸡蛋内膜后再涂如意金黄散。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熨.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2] 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主治医生6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 林楚玉,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问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12-14.
  [4] 杨文琴,赵丽华.CHINESE GENERAL NURSING,2009.7
  [5] 朱雪凤,杨海燕,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0,7(8):105-106.
  [6] 于荔梅,临床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