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融合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思政课,传统的“纲要”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结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大方向,通过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翻转课堂、微电影剧本编写、课堂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融合方式来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纲要”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19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传统“纲要”课老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教学形式,还是只引进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或翻转课堂某一教学模式都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如何使学生接受、重视,并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纲要”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使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模式是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纲要”课程中多种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多元文化背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高等院校“纲要”教材一般都是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经过修订的最新版2018年版,共设有11章,分为上中下三编,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对照教材的传统讲述,每一章节都讲到,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是无法保证课程全部内容的实际落实的。而且“纲要”课程中从鸦片战争、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些历史,大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所了解(实际中也要看学生的专业,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有些理工科的学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知识都不清楚),所以他们会对大学中学习这段历史有所期待,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仍未脱离事件的简单复述或只使用单一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很差。
  (2)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促使课程中多种实践教学融合。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2018级大学生多数已经为2000年前后出生,就是俗称的“0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随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他们还是普遍认为“纲要”课和初高中时的历史课所讲的内容一样,和专业课相比认为“纲要”课是副科。于是大学生上课很多是为了应付点名,课堂上缺乏积极主动性,课堂的抬头率也不高,达不到“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而新时代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思维活跃,只有多种实践教学融合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各章的教学设计上,找到各章节之间的连接点,打破教材固有章节安排设置壁垒,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拆分”,再进行“重组”,对重点知识,在教学和实践中都要涉及。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唤醒和激励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融合的应用
  (1)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在使用传统模式讲授“纲要”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同时,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参观中共高陵县历史纪念馆。作者供职的高校所在地步行20分钟到达中共高陵县历史纪念馆,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观高陵县历史纪念馆。高陵县历史纪念馆是西安市区县第一个以地方党史为主要内容的纪念馆,并被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西安党史教育基地”称号。全馆围绕高陵县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按时间脉络划分为序厅、中共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六大部分,集中展示了中共高陵组织从建立发展、遭受破坏、恢复重建、最终发展壮大几起几伏的曲折艰难而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重点展示了在这里参加革命或从这里走出去的66位高陵革命代表人物。我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到高陵老革命家中走访,通过老革命家们的讲述,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2)翻转课堂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的家乡认同意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确实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老革命家们的讲述带有浓重的口音,对于非本地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除了参观纪念馆和走访老革命家这种实践模式外,还使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来提高“纲要”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在结束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通过在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或相关资料整理出武昌起义爆发后自己的家乡是如何响应武昌起义的,哪些人物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学生可以进行地域分组,也可以按班级分组,一起讨论、总结、汇报。课堂上老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了解家乡近代历史,并且在課程进行的一学期内,要求学生在放假期间亲自走访历史遗迹,通过拍照和写观后感加深印象。通过翻转课堂打破传统课堂常规,强调以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近代历史、身边的历史,使思政课堂变得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3)微电影的制作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当前,很多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使用聊天工具和刷社交视频上,所以“微电影”拥有极广的传播扩散能力。在讲到“纲要”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五四运动”这一部分时,教师进行完课堂讲解后,动员学生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五四运动前夜时间为背景制作微电影。首先要求学生写关于微电影的剧本,剧本要根据史实进行编写。使学生在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中国近代史知识,而且对一定时间段的内容进行假设和猜想。还是以组队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使得许多学生参与到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拍出的“微电影”成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比,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同时对“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提升。
  (4)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除了参观历史纪念馆,拜访老革命家,以及翻转课堂和“微电影”的形式,还有一种实践教学就是进行课堂辩论。辩论的好处是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的课时中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未讲到的知识在课下进行扩充,如在第一章“反对外国的侵略斗争”中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情况和世界情况涉及很少,很多学生虽然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但对于当时的世界格局并不了解,针对网上的提问展开课堂辩论:鸦片战争到底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激行为挑起的,还是当时历史发展趋势?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问题去了解当时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形势,在辩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针对学生的辩论,教师再进行引导,扩充了知识也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会主动利用网络进行搜索,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做不到的。
  三、结语
  本文所叙述的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需要教师在开“纲要”课前就设计好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配合,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翻转课堂、微电影剧本编写、课堂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到“纲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拓展课本外的知识。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要有效利用相关资源,加强“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多种教学模式应用的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建红,常丹.寓教于乐:“情景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高职教育教学改革,2018,10(5):82-85.
  [2]李桂红.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6):143.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3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