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树杰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的发展、规范和提高
  
  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因而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几年的活动课程实施从总体上发展还不够平衡,但毕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最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发展、规范和提高为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新型课程。
  
  1.活动课程实施的情况
  把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为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这一重大突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5年7月在长春主持召开了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研讨会”,对在中小学开展活动课程作了动员。当年11月,又在北京召开了有12个单位参加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协作会,继而又颁布了《关于颁发“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教基字[1995]44号),要求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同时拟定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成为各地开展活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新年伊始,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又以([1996]1号)文件的形式发出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使中小学的活动课程由点到面逐渐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初在《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对活动课程做了如下界定: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地利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
  对活动课程的这种表述,使用的是特征列举的办法,涉及活动课程的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特点等各个方面,对人们最初认识活动课程提出了要求,对活动课程的启动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对活动课程界定的表述也失之偏颇,特别是对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认定不够,对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和传统的课外活动没有能够加以明确区分,这就为后来在实践中一些学校用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代替活动课程埋下了隐患。
  在总结实验区大范围推广活动课程的成果,吸收全国各地开设活动课程的经验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活动处后来又对《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对活动课程的表述作了较大的改动。1996年在对《指导纲要》第六稿的修订中,明确指出“活动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的,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与前述活动课程的表述相比,新的提法显然具有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人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活动课程要“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这就使活动课程不仅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获取间接知识为基本方法,强调以“三基”或“双基”为目标的学科课程划清了界线,从而表明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式;进而也与学科活动和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后者虽然也是学校的教育形式,但并不具有狭义的课程的性质。这一份《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修订稿虽然没能作为正式文件下发,但为了征求意见已经广为流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各地如饥似渴地寻求理论指导的教师们实施活动课程的指导依据。
  
  2.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和启示
  《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活动课程规定为四项内容,即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这种规定的结果,对活动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对活动课程内容的‘四项划分的最直接结果,是将科技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重点凸现出来,并予以开发和实施。因为,按照人们正常的思维方法,尽管四类活动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但四项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并很容易地把科技活动列为活动课程的重点。这是因为:第一,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科技素质是青少年和公民的重要素质,开展科学技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开展科技活动,提高一代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是实现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第三,从当时学校的课程结构来看,四项内容除科技活动外都有相应课程作为依托;第四,从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社会时尚看,忽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象又十分普遍。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更显其特殊的困难。既然开展科技活动客观上有需要,主观上难度又较大,自然便成为活动课程的重点内容。这也正是活动课程设课初期,许多地区和学校都把科技活动列为研究重点的原因。研究得多,成果自然也就多。活动课程实施多年,积累的有关科技活动方面的经验显得十分丰富,其原因也在这里。
  若将《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四项活动内容对照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乃至科学技术活动中学科性质的活动,大都有学科课程作为支撑,其活动内容或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或是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除了某些必要的社会教育活动外,大多可以作为课外活动来安排,而无须占用列入课时安排的活动课程时间。把活动课程内容作上述规定,实在有太多的课外活动分类的痕迹,将四项内容纳入活动课范畴加以实施,要求各地创造条件“开足、开齐”,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办到,就是办到了,也很容易将刚刚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的活动课程“四马分尸”,肢解为不同性质的学科活动。这种有悖于设课初衷的现实和前景,极大地挫伤了基层学校开设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活动课程设置近十年,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活动课程的设置。既然是为了克服单纯学科教育的弊端,在学科之外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综合能力设计的新型课程,既然要强调基于实践的学习,而面对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就不妨放弃寓意不准的活动课程的提法,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属于任何学科。真正做到跨学科的“综合”,即综合的利用各科知识,用综合的办法,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在人们心中所憧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应该是这样一门学科渗透、文理交融、以学生实践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当然,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活动课程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作为活动课程的发展、规范和提高,是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旄的必然结果。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呼应了当前国际上课程向儿童生活和经验回归,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发展的改革潮流,无疑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课程对四个“指定领域”的要求。又彰显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有机结合,不啻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实施的一项正确原则。就新课改实施8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最不理想的恐怕是当初曾被奉为标志性课程的这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了,个中原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然而,漠视了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有效结合这一基本要求,忽视了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的特殊性以及实施策略的中国元素,致使课程开发和实施遭遇诸多困难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很不理解,因而有详细阐释之必要。
  
  1。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
  诚如专家们所介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改革中融入综合实践类课程确乎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然而,如果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开设的这一类课程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推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名称尽管相近,性质属同一类课程,然其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无论美国学校推出的以自然与社会研究为重点的《科学、技术、社会》(即STS)、《社会研究》、《社会学习》;还是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类的课程内容,或是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的《综合学习》课程;也无论是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抑或是我国台湾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设计的多样化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它们都确实体现出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和生活性等基本特点,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课题研究”或“主题设计”的形式呈现的课程形态。其自然探究“涉及对于人的存在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 “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等”(――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基本内容则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综合起来大体只相当于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其社会考察和社会学习也只是与我们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相当,二者结合起来,基本上相当于我们过去的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反观我国施于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课伊始,国家不但规定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个“指定领域”,而且明确确定了各领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实践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活动课程的规范、发展和提高,已经将原有劳动技术教育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整体纳入新的课程,又将信息技术教育划入了新课程的“指定领域”的内容,这实际上即是将原有课程体系中全部非学科性质的,具有工具和方法意义的,以实践性学习为特点的课程内容统统整合起来,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课程。人们很容易理解:此课程不是彼课程。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其内涵而论,与国外同类课程相较,其内容要丰富得多,要求也高得多。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2.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殊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决定了课程的实施策略,中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其实施策略必然也就有所区别。换句话说,即绝对不能将适用于国外同类课程的某些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原封不动地照搬,用以指导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实施课程改革,国外有国外的情况,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各自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策略,即能有效地解决各自的问题,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国外以“课题研究”和“主题设计”为基本形式实施他们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人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他们那里,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重要内容已经单列实施;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他们的学生大多在课余已经解决了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能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也不是我们今天学校上课的样子,许多动手操作的内容已然融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了。这样,便使得他们的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大都优于我们,这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还嫌他们的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恐难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抢占先机,于是便开展国内的教育改革,希望通过组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进行选题研究和主题设计等实践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种改革措施在学校里虽然也作为课程出现,然与传统上课程的概念已相去甚远: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上的要求,重点在于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鉴于此,课程实施自然可以因人而异,依校而别,就本质而言,每个学校都可以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就像我国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那样,不用教材,无须专门教师自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考察我国施于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但承载着太多的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国家的必修课课程。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当前,即是要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必修课程,首先需要满足学生共性需要: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唯一的以实践学习为特点的课程,既要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创造条件,又要为他们高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不提供适用的教材、不培养和配备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专业教师,课程实施对多数学校都会寸步难行。在新课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效法国外实施“课题研究”和“主题设计”的实施策略和活动模式,倡导完全由教师和学生自行开发教育资源,依靠“团体指导,协同教学”解决师资问题,指望用校本课程的办法实现作为国家课程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这已然是6年多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无情地证明了的。
  纵观6年来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过的坎坷历程,深入研究和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诸多困难和困惑,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都与我们在处理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问题上陷入的误区有关。置国内外课程的不同内容于不顾,希望用国外的办法施实中国的教育,片面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与课程规定的四个“指定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形成强烈反差。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代替实践性学习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为地不适当地将本应该在高中阶段规范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不作具体分析便移到初中甚至小学,搞所谓“长周期、大主题、慢节奏”的课题研究作为课程的重点,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程式化,背离了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压抑了学生投入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使以中小主题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各种小主题的探究活动受到极大的冲击。将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解读为“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不仅造成了各地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无休止的争论,更在实际上将这一确定无疑的国家课程降低为无足轻重的校本课程,至多是“国家规定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虽然个别学校也曾创造出某些典型的案例,然而最多也只能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多年来,能够反映国家课程要求,实现四个指定领域有效整合,可以支持课程系统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资源鲜有问世。这些情况长期存在,使本可作为新课改标志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为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三无”课程,极大地冲击了国家课程的严肃性,这一切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
  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不是西方教,育的一部分,更不是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搞教育改革,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都必须从中国教育的现实出发。国外的经验和办法,是从人家的教育土壤中生发出来的东西,虽然可以学习和借鉴,但绝不能不作分析地简单地套用,脱离了中国教育的现实,初衷再好也是行不通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8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