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广告实训中心的 市场化运行问题与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市场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实训教育,以此推动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基于喷墨印刷技术的广告方案广泛应用,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笔者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美化设计系广告实训中心为例,对该实训中心的合作内容、运营模式与管理问题作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广告实训 运营管理问题 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06
  Abstract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ring market-lead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education in a re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and form an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learning,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 thereby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vertising schemes based on inkjet printing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which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s Advertising Training Center of the Department of Urban Beautification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combs the cooperation content, opera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center,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its shortcoming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dvertising training; operational management issues; coping strategies
  0 引言
  市場的竞争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基于喷墨印刷技术的广告行业,新的产品技术及应用方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基于喷墨印刷技术的应用为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装饰等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实训项目涉及广告写真喷绘、皮革、数码纺织与服装、装饰建材、工艺礼品、标识标牌等十多个领域。广告实训方案对于拓展教学知识空间、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拓宽就业渠道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1.1 校企合作让学校受惠,学生受惠
  市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喷墨打印行业,每年有数十款新产品上市。传统技术工艺不断被新的技术工艺所替代。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引进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随时调整设备应用方案,这对于学校节约资金,减少设备投入,防止设备技术落后,保持教学内容与市场同步等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核心动力。
  此外,学生在实训中心按照企业标准,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实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在实训中心前期磨合,对于即将毕业的同学,在择业和就业方面起到从学生到员工的心理角色缓冲、调整作用。
  1.2 企业受惠
  企业根据需要,采取订单式和学徒式的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同时解决了设备评测、方案设计和应用、产品研发等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校企合作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实惠,在职工在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方面获得优先对待待遇,在技术改造、产品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面可获得相应补助和奖励。
  2 校企合作的作用
  2.1 实训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广告实训中心的建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按企业标准,执行实训任务,让学生掌握具有现实意义的职业技能。利用企业优势,将前沿的市场信息和产品技术带到课堂。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实训教育,促进教与学的迅速融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2.2 色彩管理教学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过程中,颜色是如何来的?如何去管理颜色?白色、金色、银色等专色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平面喷墨打印如何实现3D效果……这些内容只有通过在实训中心的专业实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进而应用这些方案。这是对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设计理念的升华。
  2.3 系统测试
  校企合作对象是国内知名的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日常的产品评测常常遭遇人手不足的情况。广告实训中心的建立,企业可将部分产品评测任务交由实训中心完成。设备系统的评测,也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设备评测过程的学习,能深入了解并掌握设备性能,进而熟练运用設备制作出更为优质的创意作品。
  2.4 应用测试与样品制作
  市场上可供应用的材料多达数千种。同样的设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做?用什么样的工艺做?用什么样的设备来实现工艺流程……这都需要通过实际测试来得出结论。学生的单纯而具有创意性。学生通过应用测试,则可以加强对工艺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提升设计理念。
  2.5 科研
  校企双方围绕企业乃至行业中普度存在的问题,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利用企业的优势,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2.6 人才输出
  实训中心的建立,解决了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培养完全适应自身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为企业合作单位、行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利用企业优势,组织举办公开课、行业学术研讨会、人力资源对接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拓宽就业渠道。
  3 校企合作的内容
  3.1 合作模式
  校方与企业方就实训中心的建设,首次签订合作时间期限为五年。企业前期投资价值50万元设备及材料用于实训中心建设,每年续投价值10万元以上设备到实训中心。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设备型号,以确保设备的市场前沿性。
  校方负责免费提供实训场地及条件。实训场地面积约200-3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40名学生开展实训,水、电、地线设施完善,具有通风条件,安全措施到位,样品展示柜4个以及办公桌椅2套。此外,校方对于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在校任课期间提供必要的生活便利。
  3.2 课程建设与师资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训中心建立后,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共同开发了实训等教程。教程内容主要包括设备技术及具体应用方案,并在毕业设计作品展和大学生创业方面作了详细规划和指导。该教程率先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环艺装饰及美术教育四个特色专业中试行,课程讲师由企业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为提升学生创新和职业能力,企业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技能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括理论与实操两部分。每个考核知识点,均与市场企业项目应用为主体,考核内容就是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学生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实训教育,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时,备受行业企业关注和青睐,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市场化运营与管理
  校企合作协议约定,实训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由企业负责,校方负责宏观指导,校方指派专职教师参与学生的实训教学工作。实训中心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财务收支等问题均由企业负责。广告实训中心利用非实训课程时间,对外开展业务加工生产,生产产生的利润,除用于弥补学生日常实训材料的损耗,减轻企业负担外,赢余部分全部归企业享有。
  实训中心在非实训课程时间开展对外加工生产时,部分学生为了能熟练掌握生产工艺流程,纷纷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4 问题分析
  校企双方的合作,在平稳中运行了近两年时间。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凸显出来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时间兼容问题。学校具有规律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社会企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经营方式和目标。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可能存在不兼容问题。例如,广告公司将白天承接的业务在下班前发送到广告制作工厂,制作工厂需要利用晚上时间将业务加工成成品。实训中心在整个业务过程中充当的是制作工厂的角色。除白天正常的生产时间外,晚上的企业生产时间是校方休息时间。夜间管理,是校方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实训中心设备上使用有大功率加热电器,使用耗材部分具有可燃性,这无疑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管理。学校属人员密集场所,是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在安全管理上不容有任何闪失。校园安全问题白天各院系的管理问题院系协助管理,夜间校园安全管理则全部交由后勤保卫部门负责。企业的夜间生产以及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生产问题,大大增加了后勤保卫部门工作负担。
  (2)利益问题。企业生存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利润在除去参与教学的成本外,所剩无几。且在实训中心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会消耗大量企业精力和资源,尤其是当生产任务与实训教学撞车时,企业需要作出相应牺牲。这种牺牲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业绩,但无论何种形式,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成本。过多的资源消耗,可能增加企业负担,影响校企合作可持续性。
  (3)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在学校和企业看来是给学生带来实惠的工作,而部分同学并不领情,实训中心实训或外派到企业去项实习的过程,在学生们看来过多掺杂着“打杂工”的成份。此外,懒惰,沉迷于游戏、网络,借贷超前消费、眼高手低等现象是当代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对部分学生而言,从学生到企业职工角色转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4)师资问题。企业对员工专业资格和职称需求并不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这样强烈。参与实训教学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专业和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并不具备专业职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和经验的缺乏可能造成对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控不足,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在参与科研项目更是信心不足,难以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化。   5 应对策略
  综合分析校企合作广告实训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不难看出,虽合作利益优势明显,但问题也相对突出。为促进广告实训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其运行和管理方式应从几个方面作出合理调整。
  (1)改变经营思路,调整业务结构。广告实训中心的市场化运营受市场因素影响,必定存在诸多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应调整业务对象及结构,将需要夜间生产的业务,调整到白天进行。确实无法调整的,进行舍弃。校方通过耗材补贴等方式,对学生实训使用的耗材给予相应补贴。其次,保留附价值较高的业务维护企业基本利益,舍弃附价值较低的、耗损精力大的不良业务。发挥广告实训中心的教学职能,支持企业开展社会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从其它方面获取利益,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形成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破解校企双方因时间不兼容造成的管理难和企业方面利益无法保障的难题。
  (2)加大职业素养宣教力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树立职业观念,促使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论。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实际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内容、方法和状况。具体量化实训项目,建立校企联合的评价模式,对完成的优秀实训项目给予表彰,激发学生工作和创业热情。
  (3)加强交流学习,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師的双向流动。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纳入制度管理,改变单纯以理论讲课情况评价教师的考核方法,建立健全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协议内容,安排老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将企业考评意见纳入老师考核、职称评定和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依据。降低科研项目申报门槛,支持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研发,促进校企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广告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期的、互信的合作关系,适时补充合作内容,合理调整实训课程结构和内容,认真分析和总结实训中心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问题。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Z].北京:国务院,2018.2.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国务院,2006.
  [3] 王鸿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界,2013(7).
  [4] 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南昌大学学报,2007(09).
  [5] 魏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8).
  [6] 刘述丽,姚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1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