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统计方法应用的文献计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更加严苛,因此在心理学与教育研究中统计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校类型、专业性质及撰写思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统计分析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使用参差不齐。该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针对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4个专业从2008—2012级5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分布和形势,主要了解各个专业的现状,探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此做出评述。为今后毕业生论文撰写拓宽思路并提供更多、更科学的应用统计方法。
  关键词:统计  文献计量  心理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203-02
  改革開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我国的心理学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心理学与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统计分析方法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科学地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如何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质量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以某师范院校为例,通过对相关心理学和教育的毕业论文统计方法的统计和分析,把握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分布形势,了解各专业现状及差异,发现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探讨合理的解决办法,为今后毕业生论文撰写拓宽思路并提供更多、更科学的应用统计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保证研究的外部效度,该研究专门以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最具代表的院系: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例,即样本来源于其“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4个专业(2008—2012级)共5届毕业论文中使用了统计分析方法的论文和报告。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SPSS 17.0。
  该研究将心理学与教育的统计分析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及实验设计(多元统计)3大类,理论依据主要以张厚粲主编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统计分析法体系为基础。
  对样本文献的计量分为两步:
  第一,依据理论基础,筛选出“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4个专业(2008—2012级)663篇论文中使用了统计分析方法的论文和报告。
  第二,将入选论文和报告进行严格的评定和分类,为保证分类结果的准确可靠,专门聘请3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此步骤。归类过程中,利用互相讨论的方式解决某方不能够确定的情况。若终究不能达成共识,则咨询专家(具备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分析方法专业知识)以保证归类的正确。归类完成以后,由作者随机抽取复查确定结果。
  说明:
  第一,因为同一篇论文和报告存在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情况,所以在结果中,年级和专业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总数大于该年级和专业入选论文和报告的总数。
  第二,由于样本来源于师范院校,其专业性质属于文科,因此入选论文和报告的频数和百分比偏低。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方法应用全貌(按方法分类)
  4个专业统计分析方法总的应用情况即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的应用情况。样本文献中应用3类统计分析方法共计232次,其中描述统计使用次数最多,共计151次,占总数的65.1%;推断统计66次,占总数的28.4%;实验设计最少,仅15次,不足总数的1/10。
  2.2 统计方法应用全貌(按年级分类)
  4个专业按年级分类的统计方法应用情况,5年毕业论文和报告应用统计方法总计232次,2008—2012级文献中应用统计方法分别为10次、59次、50次、56次、57次。不难看出2008级文献使用统计方法的频次最低,在2012年陡增过后,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与当今心理与教育研究同步。
  2.3 统计方法应用全貌(按专业分类)
  4个专业的统计方法应用情况显示,应用总数232次,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共应用173次,占到总数的74.6%。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3个专业分别是20次、16次和23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频次远远超过其余/3个专业之和。
  在同一专业中,3类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共同点,即描述统计最多,推断统计次之,实验设计使用比例最少。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无论是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还是实验设计的使用上都明显多于其他专业。
  样本文献中共应用16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最多的百分比,且约为描述统计总数的一半;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的应用次数接近,且t检验占据了推断统计的1/2;推断统计中,方差分析应用仅次于t检验;实验设计应用最少。
  综上所述,5届毕业生论文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情况如下。
  (1)所有毕业论文中,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率不高。
  (2)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3)统计分析方法存在专业差异。
  (4)描述统计应用频次明显多于推断统计,而实验设计则微乎其微。
  3  讨论
  3.1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率不高   所有毕业论文中,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率不高,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论文题目选择阶段,由于题目早已由指导老师确定,缺少实验研究类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倾向于综述性论文;第二,从专业性质来讲,4个专业中3个专业为文科性质,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存在天生的不敏感甚至排斥,而自主倾向于文献查阅并撰写论文;第三,心理与教育统计分析方法的课程开设不完整,例如仅有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课程,致使学生即使拥有客观实验设计的想法,但也因为缺乏必不可少的统计工具而无法参与实施。
  3.2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逐年上升
  随着整个心理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频率成上升趋势似乎是必然的。同时体现着将心理与教育的实验研究与调查结果量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大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实验的热情也在增强,其统计分析的水平也随之提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逐渐发生变化。至于新近发展的方法缺失,原因可能在于样本来自我国西部,信息的获取及学习相对滞后,但值得重视。
  3.3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存在专业差异
  4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和报告使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的頻数有很大差别。教育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3个师范专业,在统计方法的总体应用情况上明显低于应用心理学,原因可能在于前者其性质属于文科,后者非师范专业且属于理科性质。
  3.4 简单的描述统计明显高于推断统计,实验设计的使用微乎其微
  3.4.1 研究过程原因
  “发放问卷—收集整理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传统惯性思维和习惯抑制了广大学生对实验研究目的和对象的深刻认识。
  第一,一份合格的问卷需要具备客观性,即信效度,而缺乏信效度的测量结果则是不具备实际意义的。然而样本文献中,对于自编量表缺少标准化测验,对于引用量表缺少对其问卷信效度的分析与解释。
  第二,样本的选择及其容量的确定需要以其代表性为前提,并考虑人力、时间和费用,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然而,大量样本文献存在纰漏,导致样本无法客观地代表总体,其实验结果及对总体的推论是不可靠的。例如某论文为调查研究的方便,选择邻近学校作为调查样本,推断四川的整体水平,违背了随机化的基本准则,必然导致抽样误差的出现。那么在抽样方法的选择上,一定需要注意方法与总体实际情况相协调,例如选择分层随机抽样,必须得确定层内的变异大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则越大越好,不然就失去了分层的实际意义。
  第三,回收整理问卷时,对于缺损、无效问卷及异常值应当采取相适应的统计方法加以取舍[1]。然而,样本文献中常直接采用“全或无”的方式来矫正原始问卷,导致实验或调查结果偏离真实情况,从而失去研究和调查的意义。
  3.4.2 研究结果原因
  各类统计分析方法含义及应用范围混淆不清,方法的选择与实验目的“脱节”,造成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1)一项调查或研究要想做到对样本全面细致的描述,仅仅凭借单薄的集中量数是不能够实现的,样本数据除了整体的集中趋势以外,还应当表现其离散程度及其个体的特殊变异性,即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共同反映一组数据的全貌和其他统计特征才最准确和有效[2]。然而,样本文献中则反映出多用百分比、平均数等集中量数来全额代替描述统计的作用。
  (2)在能够区分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关系对样本进行分析,存在将因果关系、共变关系和相关关系相混淆的情况。例如在样本中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相关系数并证明显著的情况下,最后却变成因果关系的结论,凭借主观意志而有意达到实验效果。
  (3)统计方法的使用应当与研究目的相一致。然而样本文献中却存在统计符号和数据与其后文字分析迥异的情况,作者是否真正了解各个统计分析方法的真实意义令人质疑。
  4  结语
  (1)由样本统计分析来看,心理与教育统计分析方法在师范院校的应用存在一个较大的空间。牢牢把握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并应用于研究当中去,或许可以将师范生科研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样本选择,拓宽样本容量来实现增大结论的可推论性。借助t分布、元分析等高等统计分析法,可以实现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回归分析,有效预测某系或专业统计方法应用形势。
  (3)鼓励对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知识为自己创造研究环境,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将自己所想付诸于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正确的科研观念,养成对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
  (4)建议教师多给予学生启发,鼓励其设计自己的实验或调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独立无法完成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创造了和谐的科研氛围。
  (5)引出对课程的安排、研究的实施等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Robert J.Gregory.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徐建平,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29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