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贫困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贫困师范生,在毕业的时候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并未选择从事教师事业。目前贫困师范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形势严峻、定位不准、选择迷茫,积极培养贫困师范生增强教师职业情感,引导贫困师范生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定信心投入教师事业,以便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流失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 师范 贫困生 择业观
  0引言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发展需求更高,而教育对教师专业化要求也更为迫切,而南寧师范大学正是这样一所培养基础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的师范高校。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数不多的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学校的学生不少是来自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贫困程度不一样,贫困生问题甚为复杂。
  笔者曾在该校担任政治辅导员,并负责该校某二级学院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就业数据统计,笔者发现毕业后本应从事教育事业的为数不少的师范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师范生,并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而是转而投身于快递、饮食、酒店、房地产等其他非教育行业。因此,教师队伍无形之中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从贫困师范生的就业现状及访问调查,分析民族影响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贫困师范生端正择业观产生有益的指导。
  1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校的贫困毕业生,笔者通过就业统计数据及随机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有以下几个就业现状:
  1.1就业形势严峻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较往年持续增涨。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800万,而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不佳,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热门岗位“僧多粥少”,冷门岗位“门可罗雀”,人才供求的不平衡,也造成了近几年来,年年都是史上最难毕业季。
  1.2就业定位不准
  由于广西师范学院地处民族地区,学生来源于农村地区居多.贫困生比例较大,贫困生问题较为复杂,不少贫困毕业生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的情况。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有部分贫困毕业生认为,当教师受穷受累,社会地位不高,宁愿在大城市甚至是三线城市跑个快递也比当教师挣钱。
  1.3岗位选择迷茫
  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一般会倾向于选择与对口专业的岗位去应聘。但由于受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不少贫困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域与岗位的时候存在着迷茫与无助。有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是穷山沟里出来的,受农村教师现状的影响,毕业后坚决不回乡从教,但是想留在大城市又受到985、211类的师范高柿毕业生的冲击。在夹缝中难以求生存,有不少贫困师范生在选择岗位的时候感觉到焦虑与迷茫。
  2影响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择业观的因素
  针对以上几个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影响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择业观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校方面的影响
  师范院校做为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主要场所,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师范高校,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单单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入学之初,学生还没有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且有部分学生并非出于热爱教师岗位而选择就读师范专业,因此在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的因素都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是影响贫困毕业生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广西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不少贫困地区的家长由于受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把小孩培养成为一个大学生后,认为家长的义务已尽,只要孩子以后有一技在身,是否走上讲台当一名人民教师并不重要。而学生在毕业时,受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较大,更倾向于听取父母的意见。甚至不少家长利用家长的权威,在未经过与子女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干预学生的择业愿望。
  2.3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
  现行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权衡之后可以决定选择对方与否。如果用人单位不满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认为毕业生不满足本单位需求,即便毕业生有选择意向,用人单位也可以不签约。这意味着,双方在表面上是平等的。但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是处于弱势的地位。所以,现代大学生往往会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类衡量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另外,毕业生对于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信息进行鉴别真伪的能力不强,一些打着招聘旗号来行骗的单位最终会让毕业生对择业产生挫败感。
  2.4自身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的重要因素。有部分贫困学生虽然考上了师范高校,但却认为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在上大学之后,没有端正自身的态度,还沉溺于“上了大学就是天之骄子”的幻想,忘了上大学的目的,大学四年被游虚度光阴所消耗掉,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到了毕业季,有部门学生无法正常毕业更无从谈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在荒废了四年之后,两手空空一脸迷茫,用人单位只能对这些学生拒之门外。所以,毕业生自身方面也是影响正确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3引导民族地区贫困师范生端正择业观的策略
  3.1从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来端正贫困师范生择业观
  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势,有的只是一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没有光耀门楣的声望和利益,有的只是一份仅能维持家庭开销的微薄工资;没有无忧无虑的悠闲与自在,有的只是一年两度的寒暑假期还需要操心学生的课业。在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师范毕业生并非发自内心接受教师这个行业,也导致师范毕业生在毕业选择工作岗位时转而投入其他行业领域。笔者在访谈调查的时候,有些师范毕业生并不否认这种想法。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师范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更应该从更积极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让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认同感。教师职业是服务型职业,无名无利没有尊荣,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正是这份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   3.2从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树立来端正贫困师范生择业观
  学生正确的“三观”是逐渐形成的,而在大学期间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大学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唯有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有了为基础教育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与社会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产生“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才能坚定信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有了坚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就业选择的时候,才不会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才不会焦虑和迷茫,才会有信心对教育单位投出自己一份自信的简历。
  3.3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来端正贫困师范生择业观
  目前,在国内各高校都会安排有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上课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笔者了解到,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指导是薄弱的,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而在引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也是促进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书写能力等在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更显得尤为重要。
  3.4从榜样的力量来端正贫困师范生择业观
  正能量的榜样,从来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而对于师范生而言,最好的榜样莫过于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而对于民族地区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广西河池市都安高中的莫振高校长的事迹无疑是最令人感动的。“一生从教、爱生如子、甘守清贫、勤勉敬业”是莫校长一生的写照。在从教生涯中,被学生们称之为“校长爸爸”的莫校长,不仅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贫困生,还长期通过筹集的方式累计获得三千多万元人民币用以资助近两万名贫困学子,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激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典型的事迹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感染,也会让师范生在毕业后选择教师岗位做下良好的精神铺垫。
  3.5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从长远来看,教育投入的不足将会给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建设带来诸多梗阻,从而也导致了基础教育生源的流失和极低的升学率。这样的条件难以吸引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更不用谈回乡从教。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首要问题,唯有教师的社会待遇提高,才能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4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端正与否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而贫困师范生的择业观端正与否更是影响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流失程度。因此,在培养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情感的認同感,在思政教育中树立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唯有这样,贫困师范生在择业的时候才能擦亮双眼,自信选择从事教师事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1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