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起水牛血吸虫病的诊治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宿主肠系膜静脉和肝脏附近门静脉的血管里,在那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宿主发病的一种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雄虫为乳白色,短而粗,长9-18 mm,宽0.5mm;雌虫细长,呈暗褐色,长12-22mm,宽0.1-0.3mm,每条雌虫每天约产1000-3500个卵,虫卵为椭圆形、黄褐色,它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6个阶段。血吸虫病的流行传播由5个环节组成:①传染源排出虫卵;②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③毛蚴浸入中间宿主-钉螺;④毛蚴在钉螺内发育,逸出尾蚴;⑤尾蚴感染终末宿主(人、畜等哺乳动物)。牛在有钉螺生长的河滩、江滩、水田中放牧时最易感染血吸虫,血吸虫(尾蚴)主要经宿主皮肤侵入机体,有的尾蚴在牛饮水时从口腔黏膜侵入,尾蚴一旦与宿主的皮肤接触,10秒钟即可侵入宿主皮肤,从尾蚴发育到成虫需经30-50天,成虫生存期为3-5年以上。该病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以4-10月发生感染的机会最多。
  安徽省望江县地处皖西南边陲,长江中下游北岸,三面环水,一面负山,境内沟渠纵横,水网密布,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漳湖镇位于武昌湖和长江之间,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湖泊的江、洲、湖滩等湖沼环境,钉螺面积约770平方米,是全县农业血防工作的重点乡镇之一。本文阐述了水牛血吸虫病发病原因、症状、诊断、治疗方法,介绍了笔者在基层动物血防工作中的体会。
  1、发病情况
  漳湖镇六合村位于长江北岸,村民胡某是养牛专业户,饲养水牛36头,采用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养殖模式。2018年8月份,胡某在放牧过程中发现牛群中有3头小牛犊精神状态不好,仔细观察有行动迟缓、被毛粗乱、拱背、逐渐消瘦、腹泻等症状,回到养殖场通过检查发现牛体温升高,怀疑是肠道病,自己购买肠道止泻抗菌药和退烧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4天后,效果较差,腹泻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后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治疗。
  2、临床症状
  通过现场诊治,发病的3头水牛均为5个月龄左右小牛犊,体温达40.5℃,身体消瘦,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苍白,腹泻,里急后重,粪便中混有黏液、黏膜和血丝现象,病牛精神沉郁。
  3、临床诊断
  经过询问畜主,牛群有到长江外滩、堤坝等钉螺滋生的禁牧区偷偷放牧的过程,结合临床发病症状,初步怀疑是血吸虫病。
  4、实验室确诊
  采用病原学诊断(粪便毛蚴孵化法),采集所有发病牛和部分同群未发病牛的新鲜牛粪,每头采粪量约50g(发病牛尽可能选取带有粘液或脓血的部分),编号登记,分别放入不同的塑料量杯内,加入处理过的井水,搅拌均匀,充分淘洗,静置30分钟,待粪渣下沉后将杯内上清液倒去2/3左右,再加入清水待其沉淀,第二次静置20分钟,再倒去2/3左右,加25℃清水,盖上中间有孔的塑料盖再加满25℃清水,再将盛满水的试管口塞一块2~3cm厚的脱脂棉,倒插入塑料盖孔中。将塑料杯放于20~25℃的箱(室)中,在一定的光照(日光或灯光均可)条件下进行孵育。从孵育开始到1、3、5小时后各观察一次,发现有血吸虫毛蚴运动(血吸虫毛蚴肉眼观察为针尖大小、灰白色、梭形、折光强,与水中其他小虫不同之处是在近水面作水平或斜向直线运动)即可确诊。
  5、治疗措施
  此次发病为日本血吸虫感染,采用驱虫和对症疗法。
  ①发病水牛用吡喹酮治疗,一次性内服剂量按25 mg/㎏;病重牛加强护理,采取强心补液消炎等对症治疗;对其他未发病水牛进行预防性驱虫。
  ②管理好水源、粪便,防止用水被污染;粪便集中作堆积发酵处理。
  ③发病同群牛全部圈养,禁止放牧;粪检阴性牛禁止到有钉螺滋生的河边、江滩、湖滩、洼地或水塘边放牧。
  6、体会
  ①本例水牛血吸虫病感染主要是因为畜主违反政府规定在禁牧区偷偷放牧引起。漳湖镇是血防区,近些年通过水改旱、养鱼灭螺、家畜圈养等措施,结合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家畜传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疫区禁止放牧虽有好转,但养殖户饲养分散,流动性大,难彻底杜绝。
  ②在对胡某所有牛的粪便查治情况看,阳性水牛仍然存在,年龄较大的水牛除体质较差外没有表现其他典型临床症状,不被重视,但是长期由粪便向外界散布虫卵,成为该病流行传播的根源,因此必须做好水牛血吸虫病普查普治工作。
  ③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危害甚大,必须与人医血防配合,在统一领导下加强对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钉螺,做到禁牧与安全放牧相结合,以减少感染机会。
  (作者单位:246240 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镇畜牧獸医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7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