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学视野下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实现,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的情、信、念的发展规律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努力提升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关键词 心理学 爱国主义 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37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ZHANG Xiut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we need to follow the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w of their emotions, beliefs and belief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design reasonabl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sychology; patriotism; national identity
  愛国主义个人一旦拥有,就会表现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绝对的忠诚和拥护,但是爱国主义又是很主观行为,受个人思维模式、认知能力、文化水平、所处环境的影响。尝试从心理学视角去探寻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方式是有必要的。人的心理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过程。因为只有人内心真正接纳、认可,才有行为上坚定的热爱和拥护。外语类高校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对象,是未来中国文化传承重要的接班人,是国家形象重要围护者,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实践者。从心理学视角来探讨究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我们外国主义教育效果。
  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中国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巨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挑战、挑衅的行为。这无疑对中国意识形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爱国主义赋予新的内容,传达给我们学生正确、客观的爱国主义。使学生在情感、信念、行为上养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要面向新情况、面向新现象,才能保持活力,免于僵化,也才能真正发挥其实效性。
  2 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从外语院校专业来看,外语院校专业涉外性强,既有欧美等发达国家语言,也有落后国家、欠发达地区的语言,外语种类多样,因而大学生了解的异域文化也丰富,学生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可以了解到的、学习到的这些异域文化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语种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也不同,学生们受到外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也不同。大学生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与我们中华文化差别很大的异域文化,各异域文化之间也有差别,这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文化震撼也不尽相,学生们的思堆方式和人生观价值取向会多少都会受影响。可以说,学生是生活在一个“联合国”里,大学生需要在一个母语环境里掌握一门非母语语言,同时感受不同异域文化,并且还要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不能因为学习一种语言,感受不同异域文化没有家国情怀。
  因此、对于外语院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战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各个外语院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今后生活中、工作中能否表现良好素养,直接关系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民族、自己的国家以及在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拥有正确的国际观。外语院校的大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他们的专业课几乎围绕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的语言类教材大都体现语言学习方法、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很少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内容,而且学习一种非母语的语言,非常费时,所以导致一部分外语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认识不够深厚,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抗美援朝”发生背景,没有几个学生回答出来,对历史的不理解,或者淡忘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的实现,特别是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很多历史事件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加上随着中国改革成就越来明显,西方一些国家无论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多领域给中国制造很多的麻烦,加上网络中一些人抓住一些国内外一些事件,鼓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给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战,对大学生对国家认同起着负面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人的内在认知蕴藏于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之中,但是又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实现机制,遇到一些因素影响,缺乏正确的导向,加上大学生本身认知不全面、缺乏客观判断的能力,又处在容易冲动的年纪,很容易行为有偏差,爱国不够理性,具有普遍的盲目性。心理学认为,人对一个事物认可接纳是需要外界不断刺激的,只有不断刺激,人的心理产生反应,才能在思想上、行为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在新时期,有必要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容,同时在制度上给予更多的保障,实现途径更加多样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有效提高。   高校教育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缺乏新意,就拿“基础课”“概论课”这两门课为例子,两门课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既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因为属于外语院院校,很多高校会根据不同语种所属国家举行很多的庆典活动,比如英语系会庆贺圣诞节,泰语系会开展泼水节活动,可是到了自己国家民族的节日、纪念日活动越来越少,校园文化西化越来越浓厚。因此,没有系统的符合大学生认知的知识教育过程、没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营造,又怎能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成绩是值得肯定的,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复兴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时间越来越近,需要我们就爱国主义在新时代下对外语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寻找合适的方法途径提升外语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3 促进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提升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活动,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正确、客观认知过程,是一个情感转换强化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外语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设置合理教育环节才有可能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升。
  3.1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内容
  3.1.1 继续加强传统的爱国主义知识传授
  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内容依照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即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内容主要包含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三个方面。目的在于促进人民形成崇高的爱国意识、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感,使其能够维护祖国利益为宗旨自觉履行人民职责和法律义务。强调情感、思想、行为三个基本方面的统一。爱国主义是一个人主管行为,所以用正确、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认知,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感,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判断,提高认知,强化信念,最后形成强劲且稳固的爱国主义实践行为。
  3.1.2 加强国防意识教育认知内容教育
  中国发展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要面向新时代,所以教育内容不能仅限于中国历史、民族文化,还要进行国防意识教育。国防意识教育目的在于给大学生传递正确军事知识,培养具备坚定、英勇、奉献、平等和热爱等爱国主义精神素养的祖国保卫者;提供必要的军事训练,我们国家不是全民兵役的国家,所以对没进入兵营的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不僅是一个强健体魄的过程,更是最直接的国防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不过观察目前的高校军训情况,训练时间越来越短,常规军训体能训逐渐演变成花式体超表演,大大弱化了军训的效果,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形成。因此制定合理规范的军训内容是外语院校开展军训重要内容;适当举办军事活动等方式组织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军事事迹和军事实力的认识和了解。
  3.1.3 培养国际观认识教育
  (1)正确对待国家历史上负面历史,进行包容观念教育。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国家曾经遭受的屈辱,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才能拥有宽容之心,才能放下仇恨、偏见,才能够引导大学生远离狭隘爱国主义,实现理性爱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开放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不用担心我们大学生遇到一些事情比如中日有摩擦的时候,大学生才不会简单把爱国当成抵制日货,别人的军事挑衅行为国家不以武力回击就是国家无能这样简单粗暴的、狭隘的爱国主义认知行为出现。
  (2)正确看待我国今天在经济、外交等方面面临的国际争端。中国整个环境,呈现一种国外觉得中国很牛,而国内觉得中国很弱,这种片面的认识大大减弱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实现,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具备国家认同感,也不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系健康发展,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不利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教育依赖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自身素养进行,这使得目前高校进行国际观教育效果不明显、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所以需要在教材、教师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进而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国际观认知。
  3.2 确认爱国主义教育主体
  外语院校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主体,是主导者,但绝对不是唯一主体,我们在充分发挥高校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建构一个“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有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主体参加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利用各自资源,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多维度、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才会达到预期目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虽然建设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我们需要开展课外实践的时候,实践基地大部分都是把门打开,让学生老师自由参观,哪怕偶有解说员帮解说,解说词都是面对所有大众,缺乏针对大学生设定的解说词语,这使难得的课外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3.3 爱国主义教育要本地化
  爱国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心理认知的过程,需要实在事物刺激人的情绪。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把地方历史文化,发展情况纳入教育范畴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可喜的是这几年来有挺多学者研究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这给予爱国主义教育本地化操作过程中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3.4 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过程,实质是一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感官的愉悦、心理享受,并结合大学生自己身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利用自己自我评价功能来接纳知识,调整自身行为,达到外在教育,内化于心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进而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自身的爱国行为。同时,爱国主义是个人主观感受,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这种自我教育能力是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感受、涮选、提炼、修正提炼形成的。国外的爱国主义比如美国,爱国主义就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要求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日常活动中就有专门的参与社区活动学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感受国家、民族、社会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爱国主义信念的形成。在对比我们现实,大学以前基本埋头苦读知识文化,连一个正常的体能测试都有可能让学校、教师担心害怕,更不用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然后到了大学,我们就想通过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就达到教育目的那简直天方夜谭。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参与,才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3.5 进行分层分级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的情、信、意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给予人对爱国主义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递进认识过程。所以根据外语院校大学生年级不同,心理认知能力不同,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应遵循这个原则来设置教学内容。大一,强调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授,目的让大学生明白面对国家、民族、社会中个人的觉得定位,使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认可接纳国家的历史,认可民族的文化,才是一个可以称之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主义情操的人。大二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辩证、全面认识国家、民族文化、国际关心等,使大学生具备理性的爱国主义信念。大三主要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爱国主义信念,使学生形成强烈且稳固的爱国主义意志。
  【基金来源】2017年广西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心理学视野下外语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编号:2017KY1399)
  参考文献
  [1] 李培晓,林丽敏.基于普京“俄罗斯新思想”的视角俄罗斯新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3(04).
  [2] 朱桂莲.略论心理学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1).
  [3] 雷蕾.当代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博士论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1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