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换技术基础”教学思考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红梅 唐燕 张蕴

  摘   要:“交换技术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文章认真分析了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交换技术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的情况、课程特点以及最终培养目标,从甄选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课程信息化建设、综合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优化,促进课程的综合性改革。
  关键词:交换技术;教学;应用型大学
  通信网络在全球迅速发展,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逐步扩大、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当前信息通信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方面持续突破,推动人类社会加速步入智能时代。
  随着4G技术在我国的融合发展和5G技术的快速崛起,整個通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通信行业高速增长的大背景将会为通信工程的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需要结合国内外的实际需求,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保障。
  “交换技术基础”是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信网、计算机网、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网络等相关的各类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并对推动通信网演进和融合的新技术进行讨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综合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知识[1]。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时短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交换技术基础”课程,共32课时,课程内容如下:(1)传统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和异步传送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交换。(2)正在应用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软交换技术、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和计算机网络的协议等。(3)后续将大力推广的交换技术。光交换等。(4)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使用电信保障,可运营的下一代网络。课程内容抽象,覆盖面广,涉及多种交换原理机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无法对所有内容详细地进行阐述,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比较大。
  1.2  学生基础薄弱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通信理论和知识背景欠缺,对技术本身理解不透彻,又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很多知识点和理论之间的联系都没有去仔细探究。遇到难题只会一味地抱怨,或者直接放弃。即使考试得高分的学生,有的对课程也是一知半解。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很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却很少[2]。
  1.3  课程内容与行业结合度不够紧密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通信行业的应用结合不够紧密,课程的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现有的实验项目难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通信行业是一个信息化程度高、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行业,单纯的理论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亟需补充与行业紧密结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动力大部分以就业行业需求和价值为导向。教师又脱离企业生产一线,不能及时、准确地把行业最新的动态传达给学生。
  1.4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传统教学资源的约束,教学缺乏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支撑,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授,缺乏持续的自主学习动力;教师受讲授的课时和地点限制,教学模式呆板,课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通信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缺少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和控制措施,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为当前一线教师的首要工作。
  1.5  课程安排不合理
  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课程与找工作、考研等学生的一些重要事务冲突。部分同学放松或舍弃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课堂的到课率都不高或者课堂上专注于高数、英语等其他考研课程的学习。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过度重视期末考试。不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很多学生习惯于考前背诵、划范围、讲重点,有的教师甚至把部分考题当成考前摸底,虽然卷面成绩很好,实际这种行为耽误了学生,并不可取[3]。
  2    改进措施和方法
  改进措施和方法可以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针对“交换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更好地提升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尝试,主要考虑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2.1  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更多基础知识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关键,教师应选择符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课程教学体系的教材,例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南京邮电大学糜正琨教授编写的《交换技术》。
  其次,教师需要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对于陈旧的、过时的技术简略讲述,对于正在使用的技术详细讲解,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技术补充讲解,并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认真备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要能够抓住主线,帮助学生理清、理解和消化大量的通信术语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根据交换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区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X.25,ATM交换等交换产生的背景以及各自的特点。弄清楚实交换、虚交换的区别以及对应的应用[4]。   2.2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教授
  (1)教师应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效接收大量的信息。教师应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构建新知识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仔细梳理好各种交换技术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找出最便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的授课方式。
  (2)人的记忆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交换技术的特点、性质等达到识记、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前后知識点的总结、归纳和对比,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学习掌握最前沿的课程相关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素质,权衡好教材、大纲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或删减。讲授新增课程的研究热点、规范、技术、应用和个人的研究成果等,努力为学生讲授与行业接轨的内容,保证课堂内容的经典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难点、重点的认知。
  实验方面,充分利用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新建的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综合实验室,在保留原有的交换基础实验上,设计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每个学生的实验内容根据学号设计微小的区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
  2.4  改进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计划”》的颁布,教师也将紧跟时代,努力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云上提供大量开放性教学资源,采用“慕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巧妙设计问题,既能抓住学生的探究心理,又能及时、准确地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论坛、微信和QQ群定期开展课程相关的开放性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线下的互动。利用“翻转课堂”,由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设计和学术研究竞赛,增强学习的氛围。
  2.5  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分别占20%,20%和60%。实验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师负责实验过程的监督、实验结果的验收和打分,学生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杜绝没有做实验的学生浑水摸鱼,更有甚者直接拷贝其他同学实验报告的情况。平时成绩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网络学习情况。极力改变以往仅凭一张试卷进行评价的方式,强化过程性学习和评价。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临死抱佛脚”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结语
  “交换技术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整体的内容比较繁多复杂,而且新技术还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本文针对应用型大学“交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多点粗浅的改进建议,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的效果、学生的教评和考试的成绩,发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通信行业不断前进发展的特征,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课程进行充实、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造。
  [参考文献]
  [1]糜正琨,陈锡生,杨国民.交换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冉,杨恒,方伟伟.《现代交换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计算机,2017(8):10-12.
  [3]彭荣群,刘刚,付秀花,等.“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综合改革和思考[J].科技视界,2018(6):86-87.
  [4]罗国明,沈庆国,张曙光,等.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崔东艳.《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6(2):91-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6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