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亚伦 柴争义

  摘 要 “互联网+”对计算机类的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更新已有的教学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计算机类课程进行改革和融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设计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重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 计算机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46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Cour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LI Yalun[1], CHAI Zhengyi [2]
  ([1]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Internet +"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courses. 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existing teaching concepts, us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inking to reform and integrate computer courses, establish new teaching systems, and design new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led, refactor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rnet+, computer major; teaching mode;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层次融合,创造全新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互联网+”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专业作为与互联网接触最为密切的专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优势逐渐显现。课堂不再是学习的主要和唯一场所,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贯穿教学的整个活动和过程,包括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各种各样的海量知识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选择,线上学习成为多元化课程学习的有利补充。计算机类课程尤其如此,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
  因此,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重塑教育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如何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和设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1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 +” 教育”并不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互联网 + 教育”是让教育去适应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环境,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处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 “互联网+教育”中,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地位。首先,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同时,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另外,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学方式也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如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   1.1 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方式研究
  结合“互联网+”,将课程设计为翻转课程混合模式,同时还可以制作为微课、幕课的等形式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微信+移动互联网构建师生互动学习环境,形成传统课程、翻转课程、微课、幕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1.2 “互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有效融合
  目前,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中“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还没有真正融入,必须借助“互联网+”改革计算机类课程。如何深入理解“互联网+”的核心内涵,并且真正貫穿到各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与“互联网+”相匹配的课程体现和内容,真正形成“互联网+ 计算机课程”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3 对已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积极改革
  学生培养最主要的就是课程学习,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课程内容的改革和调整应该紧跟时代需要,融入新的动力和思想。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应当积极开展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以适应当前“互联网+”对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2.1 “互联网+”下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教学过程应该教学相长。在互联网+ 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2.2 “互联网+”下计算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课程学习资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多元化特点非常明显。很多计算机课程采用了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课程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形式都比较丰富,给学生和老师都提供了多元化学习和教学的选择余地。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可以实现教师对课堂把握度和课堂活跃度。
  2.3 “互联网+”计算机课程教学个性化明显
  “互联网+”时代,必须遵循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一理念。由于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愿意的上课时间,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思路和节奏进行学习。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2.4 “互联网+”计算机课程教学公平性明显
  “互联网+”集成了很多免费的教学平台,任何学生都可以机会均等的访问资源,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教学资源的共享设计,可以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5 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迫使改善现有的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补充行业的最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驱动,通过跟踪调查2014级和2015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学习的方式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确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路,更多的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在线购买课程的方式,学习方式更为灵活。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更加灵活、高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比如:如何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更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 结论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只有改变思维,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服务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7-18.
  [3]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6-78.
  [4] 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6(3):123-125.
  [5] 陈郡,杨沛学.“互联网 + 教育”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黑龙江教育,2018(7):123-127.
  [6] 梁洁.基于SWOT的互联网+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混合学习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32(1):29-31.
  [7] 叶明全,尹荣章,张浩,毕迎春,胡天寒.“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43(5):21-25.
  [8] 宋晖,刘晓强,杜明,王志军.面向“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计算机教育,2018.56(5):25-27.
  [9] 王凤领,梁海英,莫达隆,王勤龙.“互联网+”时代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教育现代化,2018.12(12):12-14.
  [10] 李雪宝,郑艳芳,卢冶,等.“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4):4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9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