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狭叶香蒲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宜如 李晓云 高光林

  香蒲属(Typha)为香蒲科单一属,现有16种,分布于热带至温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和北美,大洋洲有3种。我国有11种,南北广泛分布,以温带地区种类较多[1]。香蒲属植物为多年生沼生、水生或湿生草本,经济价值较高,广泛应用于医药、编织、造纸和食品业等,是重要的水生经济植物之一。现就狭叶香蒲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狭叶香蒲的生态学特性
  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又名水烛、水蜡烛、蒲草,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乳黄色、灰黄色、先端白色;地上茎直立、粗壮,高1.5~2.5 m,叶鞘抱茎,叶片狭扁平条形,中部以下腹面微凹,背面向下逐渐隆起呈凸形;花单性雌雄穗状花序远离,雌花基部具有1枚叶状苞片,花后脱落;雄花序轴具褐色扁柔毛,单出或分叉;果序圆柱状。小坚果长椭圆形,长约1.5 mm,具褐色斑点,纵裂;花果期6—9月[1]。该种分布较广,植株高大,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经济价值较高。性耐寒,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1]。
  2药用价值
  香蒲全株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其中以其干燥花粉最为常用。中药蒲黄系香蒲科香蒲属植物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lalis Prea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性平,味甘,归肝、心经[2]。高光耀等[3]在中药蒲黄黄酮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质量评价的研究中,对香蒲属4种植物长苞香蒲、水烛香蒲、达香蒲及宽叶香蒲的花粉及部分种类的花丝、雌花及叶子等5种黄酮单体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植物花粉的蒲黄主要成分差别不大。陈佩东等[4]选用不同产地狭叶香蒲干燥花粉所制的蒲黄,对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由测定结果可知内蒙产的蒲黄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这与临床认为内蒙产蒲黄药材质量较高的认识一致。
  蒲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收涩止血、行血祛瘀之功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具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效,主治吐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跌打肿痛、血淋涩痛[5]。文献报道,蒲黄具有止血促凝、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镇痛等作用[6]。
  2.1止血促凝作用
  蒲黄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对于蒲黄凝血作用机理,由于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说明,至今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观点,但其止血促凝的作用是明显的。动物实验表明,给家兔灌服蒲黄水浸液或50%乙醇浸液均可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7]。陈佩东等[8]购得以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干燥花粉为原植物的蒲黄药材,按不同溶剂极性及不同化学成分类型对其进行提取,以小鼠止血时间为筛选指标对蒲黄活性部位进行药效学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总黄酮部位均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表现出明显的止血功效。
  2.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林洁等[9]研究发现,蒲黄黄酮对缺血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12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蒲黄提取物还能够改善微循环,可使家兔心肌梗塞范围缩小,病变减轻[10]。毛俊琴等[11]研究结果表明,蒲黄总黄酮对缺血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杨芳[2]研究发现,蒲黄水提液能显著提高大鼠的存活率,表现出低浓度增强蟾蜍体外心脏收缩力、高浓度抑制蟾蜍体外心脏收缩力的双向调节作用。
  2.3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2],蒲黄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抑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抑制胆固醇吸收,促进胆固醇排泄。杜力军等[13]在4种蒲黄对凝血系统作用的比较研究发现,蒲黄具有较好降血脂、抗血栓的作用。
  2.4消炎、镇痛作用
  朱孝金等[14]研究发现,蒲黄中含有的槲皮素具有抗菌作用。葛峰等[15]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法使小白鼠产生疼痛,分3组进行对比试验,用扭体法和热板法测定蒲黄溶液对疼痛的抑制率,实验结果显示,蒲黄溶液的镇痛效果显著。
  3环保价值
  狭叶香蒲除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之外,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价值,尤其在污水治理、人工湿地系统开发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3.1净化城市生活污水
  香蒲植物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TP、TN、NH3-N、CODMn等具有较好的去除净化效果,因而在各种废水处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外秦淮河的污染状况,严德武[16]选用狭叶香蒲和菖蒲2种挺水植物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秋季节时,虽然菖蒲和狭叶香蒲2种植物已经处于生长周期的后阶段,但对外秦淮河污染水质仍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其中狭叶香蒲对TP、TN、NH3-N、CODMn等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1%、62%、91%、39%。汤显强等[17]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水葱、狭叶香蒲、芦苇、美人蕉、石菖蒲、黄花鸢尾、千屈菜等7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发现所选7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通过7种植物氮磷去除性能的综合比较,狭叶香蒲、水葱和芦苇可作为有效去除氮磷的北方人工湿地备选植物。郭萧等[18]在梯级河滩湿地模型的湿地植物筛选试验中发现,挺水植物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沉水植物,其中茭草、荆三棱和狭叶香蒲去除效果最好,试验数据表明,在所选供试植物中狭叶香蒲对TP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王琴[19]研究发现,狭叶香蒲在高盐废水中能很好的生长,且在供试的5种植物中其耐盐性仅次于芦苇。
  3.2治理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矿业开采、冶炼及对重金属尾矿处理不善所致的水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20],并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植物修复作为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新兴技术,具有成本低、公众易于接受、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污染环境的修复[21]。
  香蒲属植物作为一类常用的人工湿地植物,已报道对铅、锌、铜、镉等重金属废水具有净化效果[22-23],因而在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方面表现出十分巨大的应用价值。张道勇等[24]研究结果表明,EDTA的存在对狭叶香蒲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EDTA能明显促进狭叶香蒲吸收Cu2+,并进一步提高Cu2+从根部向茎和叶的转移;对于利用狭叶香蒲来修复Cu2+污染的水环境,EDTA能有效地提高修复效率。许为锋[25]针对狭叶香蒲耐镉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修复镉污染环境的潜力进行了专题研究。吴晓丽等[26-27]采用水培法研究了狭叶香蒲吸收Cd2+的动力学特征及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狭叶香蒲吸收Cd2+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狭叶香蒲对Cd2+的吸收基本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在0~4 h时具有较高的Cd2+吸收能力;高温下狭叶香蒲对Cd2+吸收的内在潜力大,高温下短时间内对Cd2+的吸收速率较快,但随时间延长则变慢,低温下的表现正好与高温下的相反。赵艳等[28-29]就狭叶香蒲在铜胁迫下体内元素吸收分布及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香蒲地上部和根系累积的铜量均随Cu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在同一浓度Cu2+胁迫下,根系各组织中铜含量均表现为中柱>皮层>表皮;低浓度对地上部分及根中钙、镁含量及地上部锰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Cu2+可促进植株对钙的吸收,显著降低对镁、锰和锌的吸收;随Cu2+浓度升高,狭叶香蒲叶宽、株高的增长量及整株干物质累积量显著下降;对于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Sangeeta Yadav et al[30]研究发现,狭叶香蒲和油莎草均能有效吸收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湿地中的铁、铬、铅、铜和镉,且狭叶香蒲植株中重金属的积累量要高于油莎草,在植物体内不同重金属其累积量不同,表现为铁>锰>铬>锌>铅>铜>镍>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02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