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雪芹 郭小花

  摘 要:2005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一次正式对外联合发布我国物流运行情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此,我国社会物流领域有了公开、正式的政府数据,为各级政府及时监测、了解国内物流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搜集2003~2013年共11年的相关年度数据,从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业增加值3个方面,通过纵向对比,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中国物流;物流现状;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April 2005,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 issued jointly the first formal logistics running status in China,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rom now on, our country has the public, official government data in logistics field,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imely monitoring, understanding the running status of domestic logistic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collected 2003~2013, a total of 11 years of annual data,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ocial logistics, the social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logistics industry added value, through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China's logistics; log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1 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分析
  社会物流的物品总额指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物品的价值总额,简称社会物流总额。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进入需求领域的农产品物流总额、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外省市调入物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从国内社会物流物品的初次来源看,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的农林牧渔业产品,简称农产品;②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的工业产品,简称工业品;③外部流入货物,即通过我国海关进口的物品总量,区域和行业统计中,除了通过海关进口的物品总量,还包括从本区域外或本行业外流入的物品总量;④再生资源商品,简称再生资源;⑤单位与居民物品,包括铁路、航空运输中的行李、邮递业务中包裹、信函、社会各界的各种捐赠物、单位与居民由于搬家迁居需要装卸搬运与运输等物流服务的物品。
  结合表1和图1看出: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5.7倍,平均增长率为21%,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在逐步扩大,2003~2007年增长率都在24%以上,2008、2009年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增幅迅速回落,10年之后社会物流总额增幅呈回落态势,2012、2013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单位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是指每生产1个单位的GDP需要的物流量支持,即需求系数=社会物流总额/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至今,我国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对物流需求的依赖度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图1还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增长,并且呈扩大的趋势,这说明,一方面中国社会分工与商贸流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物流系统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物品在社会系统中倒来倒去,社会物流效率低下,无效的运输广泛存在。
  从发展趋势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物流总额和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及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按可比价格计算,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14%和14%。中国需要运输的工业品每年的价值总额从2003年的24.96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81.5万亿元,增加了6.3倍,反映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一直以来都是带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占比接近于92%,比2003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品物流是中国社会物流系统的主体。中国进口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大,占比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后随着中国启动市场消费需求,将拉动进口增长,进口物流总额增长率将上升。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比重比较低,但近几年受网购等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推动,快递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增幅明显。同时,受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再生资源物流总额也将快速增长。   2 社会物流费用分析
  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费用;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社会物流总费用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结合图1和表2分析:2003年以来,物流费用涨幅明显,相比于2003年,2013年物流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增加了3倍、2.9倍、3.9倍和2.6倍,平均涨幅分别为15.1%、14.5%、17.8%和13.9%,物流费用的上涨与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直接相关,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物流运作水平依旧粗放。当今,国际物流正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从前不计成本、拼人力物力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物流必须结合实际由传统物流向信息化、现代化物流发展。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是衡量物流效率的标志,该比重越低,表明单位GDP消耗物流资源越少、物流效率越高,国家的经济整体竞争力越强。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基本上都是18%左右的水平,2013年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占GDP比重为18.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此项占比为8.5%;而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金砖国家中,印度为13.0%,巴西为11.6%,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既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布局有关,也有物流业本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有体制原因。
  我国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分别保持在9%、6%和2%以上,2012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运输费用占GDP比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保管费用是2.2倍,但是管理费用却高达6.9倍。这说明我国物流业整体上还没有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
  从物流费用的构成上来看,运输费用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物流费用的主要部分,占到一半以上,这跟国内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布局有关。我国资源、能源产品分布在西部地区、北部地区,而我们的加工业、市场大部分在东部地区、南部地区。所以这种长距离的大宗商品大跨度运输,必然中转的货运量比较高。运输费用高也有运输业发展本身的问题,美国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较好,其一体化物流可以使货物送达一次到位。而在我国,货物往往要分几个批次才能运送完毕,且中间环节多、收费项目多、周转期长,即便吨公里运费低,但总成本依然高于发达国家。关于“最后一公里”、“中国式运输”等现象屡见报端,也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美国、德国、日本的运输费及管理费与GDP的比率基本上不变,变化大的是保管费即仓储费与GDP比率的下降。也就是说,物流成本下降的主要空间在降低仓储费用,减少库存,加快周转。我国仓储业的传统经营方式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仓储自动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我国流通企业商品库存时间过长、占压资金过多。减少库存,加快货物周转速度,是中国物流发展下一步的主攻目标。
  结合图2看出,运输费用涨幅与物流总费用涨幅基本一致,管理费用涨幅低于其他物流费用涨幅,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所作出的努力,但前面已述及,运输、保管、管理三项费用中,管理费用和其他国家的水平差距最大,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物流管理水平依然非常低,这说明我国物流业整体上还没有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保管费用涨幅明显高于其他费用涨幅,与仓储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仓储业经济效益偏低有直接的原因。
  3 物流业增加值分析
  物流产业增加值是指物流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活动为社会提供的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物流产业增加值等于物流产业的总产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物流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增加值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按照物流的功能来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物流增加值,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增加值和批发业物流增加值等。物流产业增加值是反映物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
  表3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物流业增加值逐年增加,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是2003年的4.9倍,平均增长幅度是17.5%;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其中,交通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贸易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仓储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邮政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8%。物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2003年以来,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4%以上,平均占比为17.6%,这说明物流业是发展第三产(下转第53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806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