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设与生成并重 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体,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有计划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构成了一堂堂灵动的课、一个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更需要有生成,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谐相生,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精心预设是前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想和安排,它的主体是教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一点上说精心的预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它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教学预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学内容的首要因素是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读”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活化教材,走进去更要走出来。如语文教材,可采取“册――单元――课文”的顺序,来层层分析解读,如人教版九年级(下),本册教材的特点是突出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体裁,以专题、文体方式构成,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兼有文言文单元集中教学。教学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其中第一单元以歌颂大自然为专题(诗歌),单元教学要求很明确,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属抒情诗,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沁园春・雪》借景抒怀,主要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雨说》用象征手法谱写出一曲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充满希望之歌。该诗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壮美的田园诗。另外,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要求在活动中把握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但教材并不是教学唯一的材料,它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更要有超越教材的能力和勇气,努力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结合学生实际去进一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真正达到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的目的。
  
  2. 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认知水平,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我们常说的有效教学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感悟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3. 设计好教学程序
  精彩的生成往往是与课前精心的设计分不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等环节进行的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俗地讲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些什么,经历些什么,体验些什么,发展些什么。其次要依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使之顺利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如何利用好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素材、课件等。
  
  二、关注生成谋精彩
  
  教学的生成实际就是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预料之外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偶发因素。如何应对,这对每一位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是个很大的考验。
  
  1. 冷静思考,做出判断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也因师生的互动而有了丰富的生成。这种生成是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的,面对课堂上一闪而过的生成,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就会错失良机,再精彩的教学生成也会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获取的各种信息整理、重组,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加以处理,并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成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倾情呵护,要做足“文章”,使之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契机。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于老师又接着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其他同学积极质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而对一些没有价值的,特别是对有些思想消极或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的教学生成,教师更应该采取果断的措施,或当机立断,让学生思维“归队”,尽快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或巧妙的引导,使之变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 把握时机,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知识体系与认识能力的过程。有效的教学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新生点,教学生成只有适时才能有效。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应该是在教学的“关键点”上,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果课堂上的时机尚未成熟,教师一味地生拉硬拽,往往是事倍功半。对这一时机的把握取决于教师认知能力,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更取决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如课堂上教师想通过讨论来获得生成,此时教师就要有充分的准备,提出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抛出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为学生的认识做铺垫,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有预期的生成。如果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现成的分析,也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火候”,寻找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进,水到渠成。只有这样,生成的内容才能与教学目标浑然一体。
  
  3. 留有余地,适可而至
  精彩的课堂教学生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结果的呈现,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但这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随意猜想,教师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生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致使教师让“学生牵着教师鼻子走”,其结果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应对课堂内的生成,要讲求艺术,是鼓励、矫正,还是“打住”,需要把握好。课堂内能解决的,尽量要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对于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随意否定,既不要躲躲闪闪,也不要过分纠缠,应该是“留有余地”,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也许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汪明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3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