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中问题对话的生成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乃成

  摘 要: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期待师生之间问题与问题的合作、对撞、创新、生成。审视之,善问之,创造性地调节对话学习的节奏和步骤、学生提问内容的疏密和深浅。教师把提问对话的舞台交给学生,师生文本在对于“问题”的对话中彼此交融,实现着各自的主体性价值。
  关键词:对话; 问题; 策略
  
  思维的发展,永远从问题开始!但是审视一些语文教学实践,有些遗憾地发现,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走向了迎合,走向了简单,没有体现出对话的蕴涵。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学习需要在问题的对话与合作中发生、生成。在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既有知识被问题的视点唤起呢?怎样实现教师“提问题”与学生“提问题”之间的沟通和传递、合作和对撞呢?
  
  一、潜意识领路,在问题情境中共生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收获。教师的问题设计再科学、再合理,没有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阅读教学那只能是“零”;教师的提问艺术再精彩、再诱人,没有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对话教学也只能是“零”。有了要问的意识,就会有潜在的无穷智慧和活力引领学生去提问、去对话,问题与问题的对话就会顺理成章。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话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主阵地。首先,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看到无数花圈、无数挽联,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面对这样的情境,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只要阅读了,入境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许许多多深浅不一的问题和充满个性的理解。其次,对话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于师生对话的思维交锋之际,诞生于学生个体的探究过程。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他们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涵与外延中,对问题对接、接纳、纳入,渐渐形成问题意识,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学生对“提问题”产生了欲望,才可能去认真阅读、品读、解读教师所提问题,才可能逐渐步入“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释疑――延伸学疑”的发展过程。
  
  二、“主问题”探路,在问题对接中共处
  
  对话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引路是关键。那么教师提出“主问题”,是否就是居高临下而破坏了平等呢?答案是“不”。
  1.接纳,问题对话的奠基石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对“主问题”的接纳,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树”,那么主问题就是“干”。每一个“主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主导和支撑作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问学生在感悟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想知道什么?生1: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生2: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的呢?这样的引导不是塑造,不是强制的。在教师的“主问题”后,学生“提问题”,体现的就是教学合作,体现的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主问题”有了接纳的基础,就容易引导学生去体验问题学习的快乐,才能促进学生渐入问题世界,深入问题探究。
  2.对撞,问题对话的导火索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来对撞、对话。主问题,是可以牵动整堂阅读课对话教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深层次对话的导火索、牵引机和核动力。教学《李时珍》时,我提问:课文是怎样反映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的呢?学生纷纷用“走遍、上万、千百、亲口品尝……”来诠释,我追问:面对这些做法,你还想提什么问题?生1:“李时珍走了那么多地方,需要多少时间呢?”生2:“李时珍亲口品尝药材,他不怕药材有毒吗?”从学生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了思考,但对李时珍的好品质并未完全领悟。于是,我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亲口品尝药材?”根据文本内容,学生没有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先由教师提出一个很有研究性的主问题,试探着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主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来生成对话中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
  3.优化,问题对话的催化剂
  “主问题”不是话语霸权,只是学生思维形成、交织对话的“引线”。实施对话教学的主问题优化,首先要透彻主问题的清晰度。主问题的提出必须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主要问题,否则就不是主问题。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在引领学生走进春光后,走近儿童时,形成研读主问题:春光竟会这样饱满,这样烂漫!这样饱满,这样烂漫的难道仅仅是春光吗?思维就这样引向了儿童与春光的交融,对阅读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击中要害的作用。如果指向不明确,就会使对话交往缺乏定向,对问题产生模糊认识。二是把握主问题的难易度。问题的难易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须让他们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如同摘果子,“跳一跳,够得上”,而拥有了较多的“谈资”。恰当的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对话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三是提升主问题的系统性。主问题的提出总是为一定的学习目标服务的,例如教学《两块银元》一文时,可以通过“刘邓两位首长该不该赔银元”的主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的思辨。围绕目标所设计的主问题应注意增强系统性,减少随意性,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时有序对话的真实主体,达到对话教学的高潮。
  
  三、多角度引路,在问题质疑中共享
  
  现代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转换非“自己”莫办,正如可以请人代买电影票,却不可能由别人代看电影、替自己为之感动一样。一个好的问题不是把思维的方向定死、定窄,而是促进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对话呈现学生活跃、多向、立体的思维动态。设计问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引爆点”,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让学生思考:“死”与“不死”矛盾吗?这样就引导学生去寻求对话的多元性,激起表达的欲望。
  对话教学中避免教师“独语”、学生“失语”,就需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质性问题,问随文移,问随旨定,问随情变,问随人异,以切实提升质疑的品质。《詹天佑》可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学生就会从“哪些困难”的问题落点中,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质疑。多元思维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紧扣文本重点提问、紧扣文本难点提问、紧扣文本疑点提问、紧扣文本空点提问,还可以具体指向文本的写作思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的背景解读等。阅读文本,审视对话,需要问点扣题,问法合度,问时恰当。
  
  四、用激励语铺路,在问题评价中共勉
  
  激励语铺路,似乎有全部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的嫌疑,但是,为了点燃学生提问的内驱力并使之熊熊燃烧,又何尝不可呢?对话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问题生成的设计师与指导者,不过,学生不一定会始终保持思考发问的热情。如果教师调控失当,还可能泯灭学生已有的提问意识。对话中老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巩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学生对教师总有强烈的心理期待,期待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最好是肯定或表扬性的评价。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运用评价艺术,以肯定和表扬学生为主。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的、创新性的提问,也应以肯定为主,切勿求全责备。教师真切的鼓励语会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这种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才能,进而认真阅读文本,仔细分析研究,提出更有深度、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不断体验对话成功的喜悦中,促进问题能力的形成与深入发展。
  总之,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由听话到获得的学习方式,转型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对话方式,与新课程、新课改是相应相扣的。事实证明,教师把提问对话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不时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也就能经常享受到学生奇思妙想的快乐。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教师创造性地调节对话学习的节奏和步骤,控制学生提问内容的疏密和深浅,进行深入的整合、筛选、自评、互评,有助于迅速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促进学生提问质量的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梁 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