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学”为“用”温故知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细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科性质、学习方法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信息技术课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散点的链接方式呈现,类似网络中的超链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独特之处。在文字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强调在应用Word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除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外,还适当兼顾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围绕这一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制定了Word单元式主题活动学习计划。
  
  学习对象和时间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已掌握了Windows的“画图”、“写字板”、“金山画王”、“Word文字编辑”等应用软件的操作,并掌握文件保存、修改的基本技能,部分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网页浏览”、“资料搜索”。以往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来进行的,学生表面上看是学到了知识,可这仅仅是“继承”,没有得到“发展和运用”,离开了老师,他们对新的知识仍然不知道如何获取。联系学生实际,运用已有知识基础,掌握新技能成为现代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调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Word学习目标定位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媒体创造”,即自选主题,利用Word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并进行宣传发布。
  
  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以及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都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培养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知识,强调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性,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曾做过多种尝试:教学内容的整合模式,将信息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键盘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文字编辑中用“写字板”来“写日记”,用“画笔”来设计“校园平面图”等等;教学形式的整合模式,采取任务驱动的活动方式,如“社区公益宣传牌设计”、“教师节献礼(贺卡设计)”等等。这些教学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掌握和局部技能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综合性技能、探究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以及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对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方面存在欠缺。
  效仿“Intel未来教育”模式,我将“教学”改为“活动探究”,将“单一任务”改成“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分单元活动进行。在单元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结合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运用多种信息技能,完成各项任务,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探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选择主题、明确任务,在活动中收集资料,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活动单元安排(见下表,每周1课时,共16课时)
  
  教学实录(部分)
  
  第一课时的《作品欣赏》是本活动主题的情境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电子报刊比赛部分获奖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片断一
  教师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电子报刊获奖作品《学海拾贝》。
  学生:“哇!太漂亮了!”“比我们平时办的手抄报好看多啦!”……
  教师:“其实在老师的计算机里还收藏着很多优秀的作品,你们想看吗?”这当中隐藏着教学知识点,平时学生习惯在自己的计算机中打开文件。这次,我将文件放在教师机中共享,学生要学会使用“网上邻居”。
  学生:“老师,文件在哪儿,我怎么找不到?”学生尝试了一下,发现问题,开始提问。
  教师:“文件在老师的计算机(teacher)中的‘学生优秀作品’文件夹中,想想该怎么打开?”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找。
  学生:“我的电脑中怎么没有teacher,也没有‘学生优秀作品’?”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简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介绍一些局域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学生:“我找到了!打开‘网上邻居’就看到了‘teacher’!”
  其实,在教学中真正想操作、想学习的,真正“着急”的是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巧妙地设计教学,将学习内容和知识(也可以叫做“任务”)蕴涵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间随机进行知识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能够运用知识,提高技能。
  
  片断二
  学生浏览、欣赏作品。
  学生A:“老师,我打开的报纸怎么总是那么小,连字都看不清楚?”
  学生B:“我打开的太大了,只看见一部分。”
  学生C:“老师,报纸版面很多,太长,看的时候很麻烦。”
  ……
  教师故意问:“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有学生回答:“这还不简单!在‘工具栏’中调整显示比例就行了。”“老师,我发现鼠标中间的‘轮子’滚动就可以往下翻页了!”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就如同迷路的人急于辨别方向一样,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迅猛的学科,必须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动手、多尝试,同时鼓励同伴之间的交流、共享资源,在实践和交流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何愁不会自学呢?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浏览大量的优秀作品,不但了解Word能完成文字编辑,而且能实现图文编排,制作出优秀的电子报刊,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体会到网络的作用和功能,并且学会了“网上邻居”操作和使用,了解到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在知识、能力、情感上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信息窗
  
  我国九成基础教育知识资源将数字化
  在3年内,我国与基础教育有关的公共知识资源数字化比例将达80%,基础教育专业化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比例将达90%。这是记者从11月8日至9日召开的国家级教育资源建设研讨会上获悉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现有知识资源总量达400万篇(册),其中数字化的资源量达235万篇(册)。要达到既定的目标,意味着在将来3年内,每年将有50万篇(册)基础教育知识资源被数字化。此项工作由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组织实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承办,目前已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据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有关人士介绍,这一正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围绕新课程改革目标,集成了智能答疑、备课平台、分布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网络视频教学等先进技术,构成了能够支持各种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环境的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目前已在60多个城域网和500多所学校校园网上使用。为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指导广大教师与学生用好这些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还创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答与导学》等我国首批网络期刊,通过互联网络和多媒体光盘两种形式正式出版发行。
  据了解,该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内容。据悉,该图书馆囊括了20个大型数据库,目前拥有1200多万篇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占我国现有知识资源总量的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