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写结合类课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戚秋月

  一、“读写结合类课型”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材是教学中的“例子”,是一种范式。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以确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这个“例子”的同时,可以形象懂得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学习了课文中的语段,让他们模仿课文例子,用自己掌握、积累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描述,正是满足了儿童心理需要。课堂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的有效积累,课内的范式学习,“积累”与“倾吐”联系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以字词为重点,从词人手,读说结合。侧重练好一句完整的句子,为之后的读写结合训练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从段着眼,从句人手,侧重总分、承接、并列、概括――具体四种句群的辨识和仿写,会熟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四年级: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等类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句段为训练重点,能按一定的关系联句构段,逐步向篇过渡,会熟练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五年级:游记、说明文等类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从篇着眼,从段人手,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安排,进行布局谋篇,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六年级: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类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侧重综合提高,会熟练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三、“读写结合类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
  
  (一)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2.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要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式、情境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阅读积累的内涵不断得到升华。
  
  (二)学习课文,梳理方法
  1.运用批注札记,加深阅读感悟。
  进入中年级,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或文字在文本上圈点批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理解的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凡是重要的阅读感悟,具有写作方法指导意义的关键词,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加以巩固和强化,这也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形式。
  2.研究语言范式,指导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课文的语言范式,清楚编在年段或单元中要凸现的语言范式是什么,让学生形象具体地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三)进入情境,运用形式
  1.找准“练点”。对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2.选择“时机”。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点尽可能地重叠在一起,读写结合就可能是最优化的。
  
  (四)课外拓展。深化结构
  1.把握文章的中心,在生活中选材,进行合理运用。
  2.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结构去自主学习课外的相关类型的文章,进行仿写或创造性的习作。
  
  四、“读写结合类课型”的教学建议
  
  1.为了更好地凸现这种课型的效果,课前有效积累的内容与本课的读写结合点要匹配。
  2.根据年段目标,可以把相关的课文进行重组,设计组织序列化的教学内容。
  3.教师分析时,不要为了读写结合。生硬地讲授文体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的骨架子,要尽量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
  4.不能因为课文怎么写,就指导学生怎么写,写的内容因为受形式的限制而脱离学生的生活,造成虚假文风,形成追求形式,言之无物的风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1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