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大学英语的改革(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模式来看,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通识之争和学术之争阶段,改革无章可循,动力不足,而且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新时期教育部大学英语教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大学英语“1+2+1”学习模式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    改革    个性化     多元化     社会化
  课程设置改革的理论基础在于相关理论分析、学生需求分析、教师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新模式要符合上述四要素的需求,同时要结合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换个角度来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或社会化的特点,多方面协调发展。
  个性化与建构主义理论紧密相连,后者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习要有意义,要求学生不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还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决策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要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自由。同时,意义学习还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实现意义学习的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另一重要理论依据――人本主义,也要求将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内在学习是依靠内在驱动开发潜能、自我实现式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传统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积极打造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效果。
  多元化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的创新上。开设选修课是课程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其设置必须合理有效、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想象。因此,在开设课程之前,要对学生的自身要求和语言水平,展开科学性强、可信度高的调研,并结合师资特点,充分考虑任课教师的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特色鲜明、能满足实际需要的英语课程。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新的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真正做到教研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仅会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课程内容,即现行的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还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选择更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网络视频教学、人机互动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等,从而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评估和反馈上,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用一次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传统的评估方式已经被公认为是不科学、不公平和不全面的。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多样的评估方式,如增加口语考试、论文考查、模拟上机考试、小组任务模式等评估方式。多元的评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一卷定高低的评分模式,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多项英语技能方面的水平和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口试和论文能考查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英语表达,小组任务模式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必定会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的多元化,从而开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社会化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提和动力。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语言,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建立学生的国际视野,传授跨文化知识。我们的教学理念应该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门技术人才,还需要知识面宽、道德良好、情操高尚、具有服务社会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新时代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动力,是我们的改革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英语新大纲的宗旨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不能单纯地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将重心转移到帮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上来,而我们的通识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需求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LE 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 4) .
  [2]雷晓棠.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2):44-46.
  [3]王哲, 李军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10(5): 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22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