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学校教育在这个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育;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尤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工作者的肩上,特别是落在了语文工作者的身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研究教材,把握情感教育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在道德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就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包身工》一文讲述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现在社会中工人以及打工者的生活。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二、感悟亲情,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情之文,总是以其真情让我们潸然泪下。古人说读《陈情表》不堕泪的人必不孝,虽不可如此定论,但是文章的确能打动我们。“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从文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位年迈妇人抚养一个孩子的艰辛,如果一个健康的孩子或许能节省一些气力,可是又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可以想象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祖母在为孙子担心。而今祖母病了,做孙子的怎能一走了之,不管不顾。所以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这些文章以它们独有的魅力在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知道父母抚养我们的不易,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要学会感恩。
  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学习中,考试失利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会使学生陷入迷茫的困境中,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产生怀疑,但是课本中很多内容能给我们以鼓励。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目标”。“志”的选取是尤为重要的,过高的“志”会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会使我们屡尝挫败,消磨我们的斗志。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而拼搏。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则是外物的帮助。聪明的人懂得“假舆马而致千里”,不谙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绝江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懂得巧妙地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善假于物”者,更易取得成功。让学生知道为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成功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遇到挫折时成功者坚持而普通人却退却了。
  四、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带给他们愉悦。
  五、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教师要抓住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抓住教育的机遇,进行适时的引导,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对语文学科结构的完善、语文学科地位的重塑、大语文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流。”要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进行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时时督促自己、反省自己,才能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菲菲.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时代报告,2013(02)
  [2]齐海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4040.htm